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2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63篇
系统科学   99篇
丛书文集   193篇
教育与普及   37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8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综合类   429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了确定微生物采油所用营养成分在地层中的损耗情况,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分别利用浸泡法和物质平衡法研究了微生物采油中内源菌激活常用营养组分(葡萄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3种组分中葡萄糖的静态吸附量和动态滞留量最高,分别为8.5×10-4和8.9×10-4而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的吸附较弱,其静态吸附量与动态滞留馈都仅在1×10-4左右;动态吸附实验中,注入营养液1.5VP(VP为孔隙体积)时,岩心各组分的出口质量浓度接近入口质量浓度,转水驱2VP时,出口质量浓度接近0,表明动态驱替时吸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2.
近十年来,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直至最近的金融危机,危机接连不断,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人为的因素不可忽视.如过分地强调了人的因素,则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过分注重了眼前的发展和利益,那结果是无法持续发展.只有尊重和更合理地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才能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3.
新型微生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及其抑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食品防腐剂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动物源天然防腐剂以及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等类型。天然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由于其本身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对5种新型微生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即乳球菌肽、溶菌酶、聚赖氨酸、苯乳酸及曲酸)的理化特性、抑菌机制和抑菌特性等进行了概括和论述,旨在为我国新型、安全、高效微生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马臻 《科学》2011,63(4)
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质量仍然和科研大国的身份不相称。为什么同样的数据.有些论文能发表在高水平的国际刊物上,而有些论文被退稿?笔者认为,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解读和对文章的撰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发表科学论文应有一种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识”。  相似文献   
145.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阳极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能够高效地获取电化学生物膜的群落结构信息,产电模式菌Geobacter属在生物膜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其数量比例达到30%左右,其次的主要菌属为Thermovirga,Thauera和Syntrophorhabdus.对比电化学活性丧失前后的生物膜发现,虽然Geobacter菌属在丧失了电化学活性的生物膜中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放线菌门的细菌增长显著,其数量比例远高于正常阳极生物膜的0.5%,有可能是抑制生物膜电化学活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6.
在厌氧条件下,分别以葡萄糖、甲醇和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电子供体对NO3--N进行厌氧反硝化实验,每种电子供体设定两个C/N比,分别为4∶1和10∶1.实验结果表明:在2种C/N比情况下,葡萄糖与甲醇作为电子供体时,总氮的去除速率一致,且都比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电子供体时要快.当C/N=4时,总氮的去除速率要快71%,而当C/N=10时,总氮的去除速率的差距只有7%.不同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的电子供体时,活性污泥样本中的微生物菌落检出情况表现出3个反应体系中具有各自优势的厌氧菌群、硝化及反硝化菌群明显特征.该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反映出不同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时反应系统状态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7.
Endophenotypes are heritable quantitative trait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liability, can be measured in both affected and unaffected individuals, and provide much greater power to localize and identify risk genes for mental illness than does affection status alone. Traditionally, endophenotypic markers for psychiatric illnesses include in vivo neuroanatomic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asurements and indices of neurocognitive abilities. However, neurocognitive and neuroimaging measures are by no means the only classes of endophenotypes that could be useful for identifying genes for mental illness. Given the advantages of endophenotype-based strategies for elucidating the genetic underpinning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t would seem prudent to develop a wide range of putative endophenotypes. In order for a measure to be considered a valid endophenotype, it must meet a number of criteria. Specifically, the trait must (1) have moderate to high heritability, (2)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llness, (3) be independent of clinical state, and (4) impairment must co-segregate with the illness within a family, with no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showing impairment relative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hile each of these criteria is critical, the heritability and co-segregation requirements are really what differentiate an endophenotype from a simple biomarker. At this time, one requires an experimental design that includes families to demonstrate both heritability and co-segregation. The assertion that novel endophenotypes can not be fully established without family data does not preclude work in unrelated individuals, rather that unrelated samples will only be able to nominate potential candidate endophenotypes that subsequently need to be confirmed in family-based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48.
离子注入诱变微生物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选育是核技术应用于生物研究,进行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典型范例.自该技术应用以来,我国在微生物的离子注入诱变选育及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展相关研究的单位之一,通过10多年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积累,学院在离子注入微生物研究的条件建设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9.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了稳定的溶菌酶脂质体.在不锈钢表面培养出稳定生物膜后,分别利用溶菌酶和溶菌酶脂质体对其进行剥离.运用Zeta电位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脂质体和生物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0~100 nm,包封率为82.4%.相同浓度下溶菌酶及其脂质体对混合菌种形成的生物膜剥离效率分别达到62.4%和86.5%.溶菌酶脂质体在24h内对生物膜和水体中微生物去除率分别达到89.6%和99.6%.因此,溶菌酶脂质体能够有效控制不锈钢表面生物膜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0.
夏季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夏季湖泊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化学方法和PCR-DGGE技术测定里下河地区湖群夏季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pH值,Eh以及TOC,TP,TN,NH3-N,NO3-N的质量分数(w))和微生物多样性,并用Statistica和Canoco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pH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