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油气藏成藏时间的确定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难点。该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龄及温度-时间热史模拟技术探索了如何精确限定油气藏的成藏时间。从渤海蓬莱9-1潜山花岗岩储层裂缝带和基岩带分别获取2件磷灰石样品,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年龄和径迹分布,利用 AFT Solve 软件模拟获得了它们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2件样品相似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表明,在3.8~2.6 Ma B.P.期间,由于受石油流体充注的影响,样品发生异常热扰动和温度突变,在3.2 Ma B.P.时期受扰动的温度达到最大。根据受异常热扰动的起始时间,确定蓬莱9-1潜山花岗岩石油充注时间为3.8~2.6 Ma B.P.,油气藏的主成藏期为3.2 Ma B.P.。  相似文献   
142.
对采自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地区高差约1.4 km的垂直剖面内不同高程上的6个样品进行了锆石/磷灰石的(U-Th)/He和裂变径迹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天堂寨地区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期间仍处在冷却剥露过程之中. 垂直剖面上各样品的各个测年体系的年龄-高程关系表明, 在距今110 Ma时存在一个快速的冷却剥露时期; 从距今90 Ma开始, 各样品的年龄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减少, 可以进一步识别出两个具有不同平均视剥露剥蚀速率的时期. 43.4~22.5 Ma间的平均视剥露剥蚀速率为0.062 km/Ma, 76.4~47.4 Ma间的平均视剥露剥蚀速率为0.039 km/Ma.  相似文献   
143.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吐鲁番-哈密盆地中部连木沁剖面和南北山前带的9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发现,7个侏罗系样品的中心年龄皆小于地层沉积年龄,而2个白垩系样品的中心年龄则大于或等于地层沉积年龄,表明侏罗系样品经历过退火或部分退火,而白垩系样品则未退火.进一步的热模拟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120~100Ma,吐哈盆地发生构造抬升,地层快速冷却剥露,岩层在新生代二次埋藏加热,至10~8Ma又再次剥露.  相似文献   
144.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系统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从整体上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与四川盆地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抬升冷却特征.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同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武性特点.构造活动的空间上分区性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主要为四川盆地川东北一川西南地区及其相邻两侧单元对比的差异和松潘一甘孜造山带南北地区的差异.空同上的连续性表现在中生代一新生代构造活动具有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即由北向南磷灰石裂交径迹年龄减小和径迹长度增大的趋势.构造活动时间的幕式性表现在阶段性的快速冷却(埋深)及其相问的缓慢冷却过程.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各地质构造单元径迹年龄值及年龄交化范围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径连长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它们在晓中生代一新生代共处于统一的、递进的挤压变形动力学体制下,从西向东构筑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挤压-抬升体系,其新生代构造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同时也受中央造山带和扬子板块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近纪龙门山遣山带隆升速率最快(大干600 m/Ma),隆升幅度大于3 km,甚至超过6 km.  相似文献   
145.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全球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是探讨构造与气候耦合及其对地貌塑造作用的天然实验室.研究区域在聂拉木地区长约45 km、横穿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剖面上,并进行系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测试.AFT年龄分为两组:一组位于聂拉木县城以北,年龄15~6 Ma,拟合的高程-年龄直线具有极缓斜率(0.05),计算得出0.27 mm/a的缓慢剥蚀速率;另一组位于聂拉木以南,年龄约3~1 Ma,高程-年龄斜率为0.78,剥蚀速率为1.32 mm/a.两组年龄均与海拔高度正相关,且两组拟合线的转折点正好位于聂拉木县城附近河流切割裂变点上.结合热构造模型,认为两组AFT年龄代表GHC所经历的两期不同剥蚀历史:中新世中晚期(15~6 Ma)冷却年龄记录的是地形平缓的GHC北部早期缓慢剥蚀,上新世以来(约3~1 Ma)冷却年龄对应于地形陡峻的GHC南部晚期快速剥蚀;两段间剥蚀速率为突变关系,后期的剥蚀速率比前期快近5倍,拟合的年龄-高程斜率相差13倍.上新世以来冷却剥蚀速率陡增事件遍及喜马拉雅造山带,4~3 Ma以来全球气候剧变、亚洲季风明显增强,实测剖面上后期快速剥蚀区段与区域年降水量高度耦合,而此时大规模断层活动在造山带表现的并不明显,所以,以降水为代表的气候作用可能是造成喜马拉雅造山带上新世以来快速剥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6.
今年是何泽慧院士100周年诞辰,关于何先生的治学和为人有许多佳话。作为后学,怀着敬仰之情谨以此文缅怀这位前辈科学家对祖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7.
通过酒泉盆地新生代地层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对新生代以来酒泉盆地构造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酒泉盆地源区祁连造山带在54.3M a、41.5M a、39.2M a、33.8M a~37M a有4次快速蚀顶作用,酒泉盆地约26.4M a和13~19M a2次快速构造抬升。  相似文献   
148.
热分析法测量磷灰石中固体核径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的固体核径迹测量方法—— 热分析法. 该方法利用微量热分析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中某种重粒子留下的固体核径迹在退火时单位质量中放出的退火热量来测量样品单位质量中的固体核径迹数. 具体介绍了通过测量磷灰石中α粒子核径迹退火热量来测量磷灰石中含有α粒子核径迹数的方法及其意义, 并对该测量方法的机制和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9.
利用CP-150萃取剂萃取碱性蚀刻废液中的铜,并利用硫酸进行反萃取。考察不同因素对萃取和反萃取的影响。萃取实验表明,铜的萃取率随着萃取剂浓度和相比增大而增大,随着料液铜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反萃实验表明,反萃速率随着硫酸反萃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0.
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裂变径迹定年与其他大多数放射性定年法不同,它测量的是放射性衰变对矿物晶体的物理损伤,而不是另一种同位素。外探测器裂变径迹定年分析中,可以获得每一个颗粒径迹年龄。样品裂变径迹年龄表述有组合年龄、平均年龄和中值年龄,不论哪种年龄都不具有简单的地质意义。封闭径迹长度及分布记录了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热历史过程,是裂变径迹分析中最重要的参数。利用裂变径迹参数,可进行热史模拟,以重建样品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