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8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教条主义的认识论特征就在于不懂得辩证法,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理论。表现为:片面夸大理论的作用,贬低实践经验;只见真理的普遍性,无视真理的具体性和全面性,把理论看成是解决一切具体问题的万能公式;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拒绝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统一,它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并“透视出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对象、现实、感性”成为如此存在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53.
罗素终其一生将实在论的形而上学作为所有哲学中最重要的主题.他以极为细致的论证,驳斥以指谓为意义的理论,导致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危机.这让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所有形而上学的表述.它让波普尔采纳了弗雷格以真值为意义的观点及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为精密的日常思维,科学理论是可检验、暂定的真理,总是可以供人们改进的观点.以此,罗素让自己置身于分析哲学的中心,对立于该思想流派的公认主张:该主张将常识作为世界观的基础并选择了经验主义某种语言的变体,目的是期望在没有陷入形而上学泥潭的条件下既保留逻辑又支持实在论.这种期望的可能性正在衰减,而波普尔提供的实在论以及波普尔与其门徒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则正在获得公众的注意.波普尔传世之作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理所当然地肯定实在论的形而上学,并根据科学的议程对它的多种版本进行争辩.  相似文献   
54.
形而上学实在论者认为不存在模糊对象,逻辑学家们在考虑模糊性问题时则面临语言的实际使用问题。如果模糊语言不能转化为理想语言但本身又是难以避免的,日常语言或者至少是包含不精确的语词的语言将会一直存在。哲学不能永远使其自身限制在假想语言的逻辑结构的理论之中。有关模糊性问题的讨论体现了当代哲学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相结合的前景,标志着分析哲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蕴含了实用主义向新实用主义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5.
16世纪的采矿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原型,芒福德这一观点在矿业史研究者中颇受争议。然而矿物作为隐喻在现代语言中被普遍使用,这一现象意味着芒福德的断言依然切中了现代性的某些根本特征,海德格尔的技术形而上学为理解其根本性提供了路径。16世纪学者阿格里科拉的矿物学作品表明,把握矿物存在本性的方式在16世纪发生了转变,规定矿物存在的实体形式被清除出认识领域,经验可感的偶然属性成为矿物的全部性质,矿物成为认识和摆置的对象。这一转变与近代以来形而上学的完成相契合,对矿物的认识方式因而楔入了现代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矿物由此成为对事物的表象的原型,最终作为隐喻在日常语言中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56.
针对黑格尔及其以前的法哲学思想,阐述了马克思《黑格尔法的批判》的地位和意义。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对黑格尔法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此批判标志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柏拉图《蒂迈欧》作为科学哲学的古典文献,其文学形式下面包裹的科学叙事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柏拉图学者,争论古已有之并延续至今。争论的核心是这篇对话的性质:它是一部创世的史诗?还是一部形而上的哲学著述?本文通对当代《蒂迈欧》研究两种路径的评析,认为这些争论都割裂了《蒂迈欧》对话的整体性,也都忽视了核心问题——柏拉图著作是受数学刺激创作的。  相似文献   
58.
“形而上学”困扰与科学知识的超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困扰是无法摆脱的;过去能够证明未来,由以往经验概括而来的科学知识可以被超验使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超验性不仅使科学而且使“形而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9.
一直以来,如何从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合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宗教奇迹的产生与存在,对于众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既十分重要又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19世纪颇具影响的一位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尽管施莱尔马赫认为奇迹破坏了作为宗教信仰根基的绝对依赖感,尽管施莱尔马赫认为自然有机系统并没有为奇迹留下任何存在空间,然而,施莱尔马赫对奇迹的批判却并非是基于他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相反,施莱尔马赫对奇迹的批判最终还是落脚在一种哲学性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来自于他对斯宾诺莎思想的吸收和理解。因此,当施莱尔马赫针对奇迹的形而上学批判最终导向对这种批判本身的反驳的时候,这一批判从哲学层面上讲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60.
“光源隐喻”象征着哲学家们对永恒存在、绝对同一的追求与迷恋。最初柏拉图以“洞穴喻”对此做了经典的描述。自此以后,“光源隐喻”便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传统西方哲学当中。然而,列维纳斯指出,传统西方哲学的这种“光源化”具有相当的负面性,表现为理性自我的孤独以及对他者的忽视,由此构成“唯我论”的暴力。列维纳斯认为人们应该逃离这种“光源”哲视之宰制,为此,就必须走出存在之光,逃离本体论思维,并趋向一种绝对的他者,走向一种伦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