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6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沈从文的作品带着丰厚的本土性、浓重的楚文化色彩。像屈原一样,他始终对湘西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用充满想象、灵动的笔触描绘湘西绮丽多姿的风土民情;他的作品凸显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散发着一份淡淡的孤独和悲哀;他汲取楚文化的浪漫,抒写对乡村人生的浪漫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72.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有多面性,其多面性根结底是由事物的多面性造成的。“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人文骚客的长期锤炼,意蕴深厚,情感丰富。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被我们看见,在男尊重女卑的传统观念中,就成为女性的特指;由于月亮有圆缺盈亏的变化,又引起人们思乡惜别及对人生世事的联想;月光不像太阳光强烈,它是朦胧而柔情的,这便符合古人的感伤,成为其吟咏人生的一个意象寄托。所以,“月”这一意象不仅有其特殊的意象范畴,而且它也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73.
E.M.福斯特的小说富有一种浓郁的母性情结,小说《印度之行》中所孕育的母性情结主要源于福斯特现实母爱的影响及其对女性之爱的追求和渴望。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营构的阿巴拉山洞意象是其母性崇拜的文化表征,圣母形象穆尔夫人的建构则是其表现神性之母爱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74.
75.
儒家是中国文化乡土情结的培植者,他们非常重视宗族乡党对自己的评价.儒家由近及远的亲亲原则以及“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的乡土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刻下深深的痕迹.宗教的“报本反始“则集中体现了国人的亲土观念.中国文化的乡土特征,其品格的优劣紧密交织.一方面,可以提升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注意其中的消极成分,警惕并克服其流弊.弃糟粕,取精华,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76.
几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隐藏着归隐情结,但大多数人只能“中隐”于工作中。  相似文献   
77.
张祜是中晚唐之交的著名诗人,在其宫词中留下了许多唐王朝由盛而衰转捩点上的标志性印记。安史之乱的爆发,陡然打断了大唐盛世霓裳羽衣的艳丽华章。曾经无比辉煌自信的皇朝只能沉浸在无限感伤的追思中,在“忆昔开元全盛日”的自慰声中蹒跚而行。而马嵬事变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无疑也成了诗人们反思历史、寄托哀思的最佳象征符号。在张祜宫词中,霓裳羽衣曲、华清池、马嵬坡,乃至玄宗时期的音乐、歌舞、乐伎、庆典等大唐历史转捩点上的重要意象,都成了张祜笔下盛唐情结的一种凭吊符号。  相似文献   
78.
中国古代人与树木共时伴随理念的宗教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存在着人与树木共时伴随的生存理念,树木及其材质充实着先民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古代典型的文化景观。古先民对树木及其材质的选定与确认,不单纯是实用价值取向,还有其潜在的宗教因素。树木及其材质不仅是先民的生存资料,更重要的是先民的信仰对象。在古老的宗教信仰层面,升华了人与树木的深切情感,构筑了人与树木共时存在的坚固理念。人与树木形成了生命共振,体现出人与自然亲和的生命状态。古先民正是在崇高的宗教信仰层面,实现了自身与树木之间的生命能量转换,形成了千古执着的家居理念。  相似文献   
79.
杨静坤 《科技信息》2009,(13):211-211
本文以鲁迅的作品为线索,谈了鲁迅对农民的情感。  相似文献   
80.
对于康有为而言,将儒家学派改造为儒教并成为儒教教主是一个令其无法割舍的期望。作为康有为思想体系的一个构成要件,教主情结贯穿于康有为参与政治启蒙、立宪维新、王政复辟活动的始终。为此,他将师生关系宗教化、个人经历神性化,自创新说,开宗立派,俨然以教主自居。然而,康有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学理漏洞与生活方式导致恶评无数,使他无法企及孔孟先贤所达到的人格高度。最终,在时代思潮的冲击下,康有为的教主情结及努力归于湮灭,并固化为映照社会进步的陈年旧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