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研究了用专家系统技术对三峡地区做区域性强降水预报的可行性。根据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及预报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收集相关信息,利用1961-1994年每年的10月至来年1月的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和三峡东部6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建立了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的专家系统预报和知识库,并采用MEST专家系统工具建立相应的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用专家系统技术对三峡地区做区域性强降水预报的可行性.根据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及预报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收集相关信息,利用1961—1994年每年的10月至来年1月的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和三峡东部6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建立了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的专家系统预报知识库,并采用MEST专家系统工具建立相应的专家系统.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一定的实际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3.
本文利用地面雨量计、天气雷达、FY-2C、CloudSat云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7-8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典型梅雨锋强降水过程中云和降雨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主要受准东西向低空切变线的影响,雨带略呈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分布形式,梅雨锋锋前强的上升运动有利于触发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加强锋区的垂直环流。切变线上不断新生的对流单体,最终发展成为东西向贯通的梅雨锋云系,成熟期的梅雨锋云系由南向北依次平行分布着强对流性降水带、过渡带、层状降水区和宽广的非降水性云砧。梅雨锋云系发展的各个阶段,云体的垂直结构及水凝物的回波特征都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64.
正2015年6月1日北京时间21时31分,长江流域湖北监利航段发生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特大倾覆事故(图1(a)),造成442人遇难.为揭示事故时段的天气现象,尤其是风力情况,本文基于雷达观测以及地面和无人机航拍灾害调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表明,客轮在倾覆时处于一条飑线的弓形回波前缘,遭遇了至少31 m/s的强风.该强风可能是由微下击暴流里的直线大风或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选取了2012年“苏拉”、2014年“海贝思”、2016年“尼伯特”三场台风在梅溪流域引发的三场不同类型降雨过程,探究了雷达测雨及临近预报在中小流域水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采用24h累积雨量相对误差RE、时空两个维度均方根误差与相应维度均值的比值m-RMSE、平均绝对误差RMAE和平均偏差RMB等指标,基于地面雨量站的观测值评估雷达测雨以及1h、2h、3h预见期的集合临近预报,结果表明:雷达测雨总体上与地面雨量站观测值较为接近,不同类型降雨的RE值均在3%左右;时空分布均匀的降雨,临近预报效果优于短历时降雨和强降雨的临近预报效果,且随着预见期的延长,时空分布均匀的降雨预报效果更稳定,短历时降雨和强降雨的预报精度下降明显。因此,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测雨及临近预报在中小流域水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短历时降雨和强降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6.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era5再分析资料、ECMWF模式预报产品和CMA-SH9模式预报产品对2019年5月27日福建省龙岩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式预报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CWMF模式对于中等强度降水的预报效果要优于CMA-SH9模式,但对于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其预报效果则要明显要低于CMA-SH9模式;对物理量场的预报,ECMWF模式预报效果要略优于CMA-SH9模式;CMA-SH9模式对此次强降水过程整体预报效果要优于ECMWF模式,主要原因为CMA-SH9模式对低层风场预报效果较好,与实况较为吻合。因此,CMA-SH9模式对此次强降水整体的落区和强度预报具有较好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利用蓟州区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蓟州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发生规律和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蓟州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站次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其中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高发期;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夜间凌晨左右;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平原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城郊差异;对流发生前,单站气压和湿度呈反向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强降水发生前两三个小时内较明显,在预报蓟州短时强降水时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8.
杨秋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609-7612
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与前期冬季12~2月全球50 hPa纬向风的关系;并研制了基于KLM滤波的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存在3个显著的相关区:北极附近,北太平洋中纬度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用这些前期12~2月全球平流层关键区的纬向风建立KLM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试验,发现它对近10年6~8月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频数的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多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其中与北极附近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平流层纬向风相关稳定,而与北太平洋中纬度纬向风的相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基于平流层环流变化的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KLM模型可以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9.
石娟  郑艳  蒋贤玲 《海峡科学》2022,(4):15-19+24
利用海南岛2017—2021年440个加密地面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线性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汛期(4—9月)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汛期的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特征,多发区集中在海南岛的北部地区,中部的琼中地区和东部的琼海地区次之,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海南岛夏季受海风锋影响以及秋季受偏东急流影响有关。(2)短时强降水年均站次为5865次,逐年站次在4862~6928站次之间波动,年际变化大,2018年和2021年出现了2个峰值,分别为6928次和6081次;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5月和8月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分别占汛期总次数的27%和28%,9月次之(占汛期总次数的16%);(3)海南岛汛期短时降水日变化特征和华南其他地区的双峰结构不一致,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主要时间段为13∶00—19∶00。  相似文献   
70.
大气30-60 d振荡特征及其与广东持续性强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华南持续性强降水期间850和500 hPa低频位势高度场、850 hPa低频风场和低频OLR场的水平分布及经、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6月2-5日较弱的持续性降水期间,广东地区上空无明显的低频位势扰动和低频对流的发展和加强,但6月18-23日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大气的30-60 d振荡明显,副热带西太平洋上对流层中低层低频位势扰动有明显的西传特征,南海中北部低频位势扰动向北传播的速度比低频对流活动传播更快。6月初副热带高压带上西太平洋地区低压扰动可能是该区低频气旋和低频对流扰动的源,其中低频气旋北移和西太平洋上低频反气旋的发展是促使广东地区上空低频对流发展和加强的重要原因,为此次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