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40篇
系统科学   18篇
丛书文集   70篇
教育与普及   7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39篇
综合类   238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孤子形隆起的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激励下的颗粒物质的隆起和对流是一个有着广泛应用而又十分复杂的现象。尽管人们根据实验观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形成机制已经提出了各种推测和解释:有些把它归结于有限容器的垂直壁对水平方向运动的制约作用,有些则依赖于容器底部的振动的空间调制或垂直壁与颗粒物质的摩擦作用。这些机制各自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显然,这些形成机制原则上不能用以解释最近发现的孤子形隆起现象。因为它发生在垂直激励的窄长槽中,是一个一维无限边界的问题,与矩形容器两头的垂直壁并无关系。相反,其表面的形状很像人们在水波和点阵实验中发现的孤立子波。本文的目的在于利用实验手段揭示孤子形隆起和对流的动力学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2.
介绍了双汽包横向布置链条炉排工业锅炉对流管束的优化设计方法,给出了以降低钢耗为目标的有约束非线性全离散变量的最优化数学模型,针对该模型采用了一种较新的算法(MDOD法),并作了相应的改进,该模型在实例计算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对上部冷壁、底部热壁直管内的自然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有限体积离散化方法和压力一速度的迭代算法,求解耦合的动量、能量微分方程组,揭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相互转换的机制.计算结果已用于化学气相淀积薄膜生长的均匀性分析.  相似文献   
44.
对HFC134a和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工况范围内,HFC134a比CFC12的沸腾换热系数高32%~43%;流量对HFC134a与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之比的影响较大,干度和热流密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5.
建立了对流-弥散问题和随机过程之间的联系,确立了定解问题解的积分表示式。应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研究了具有多尺度非均质性的分形多孔介质中的弥散问题的尺度跃迁,得到跃迁的统计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46.
微尺度槽道内流动与换热研究的实验测试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尺度槽道可极大地强化换热,测试其中流动工质的温度、压力、阻力等参数可得到特性曲线,进而研究其传热机理。实验用测试系统由实验段、传感器、采集板、接口卡、PC机以及实验工质的流路等辅助设备组成,具有高精度、实时显示并自动获取参数稳定值的功能,是微尺度换热研究中实用必备的精密实验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47.
利用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研究了水平偏置椭圆管的自然对流换热.同时分析了不同曲线拟合方法对数据整理的影响,提出了分段曲线拟合.得出了特定椭圆管局部换热系数的变化曲线,并与有关的理论解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8.
含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含油制冷剂在6.34和2.50 mm换热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质量流率为200~400 kg/(m2.s),热流密度为3.2~14 kW/m2,蒸发温度为5°C,进口干度为0.1~0.8,干度变化0.1~0.2,平均油质量分数为0~0.05.定量分析了不同质量流率和干度时,润滑油对制冷剂在小管径换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与大管径换热管相比,油的换热增强效果在小管径换热管内减弱甚至消失,在高干度和高油浓度区,油的存在使换热严重恶化.对于上述换热管,换热系数、油影响因子以及基于制冷剂物性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随油浓度的变化规律缺乏一致性.采用局部油浓度下的制冷剂-润滑油混合物性计算得到的两相换热增强因子能较好地反映润滑油对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纵向涡发生器对矩形窄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反应堆堆芯板状燃料元件冷却通道内的强化传热问题,对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LVGs)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雷诺数在3×103~2×104的范围内LVGs安装形式(一侧带LVGs或两侧带LVGs)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有周期性分布LVGs通道的平均努谢尔数比光通道的高25%~35%,但阻力系数也比光通道的高.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质量流量、相同压降及相同泵功)下,两侧带同向LVGs通道的综合性能好于单侧带有LVGs通道的综合性能.LVGs能够破坏热边界层,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板状燃料元件的温度和堆芯的烧毁率.  相似文献   
50.
1 尾部受热面的积灰当带灰 的烟气流经各个受热面时,部分灰粒会沉积到受热面上而形成积灰。这是锅炉运行中常见的现象。积灰会影响传热和烟气的流速尤其是通道截面较小的对流受热面,严重的积灰还会堵塞烟道,以致降低锅炉出力甚至被迫停炉。在烟气温度低于600~700℃后尾部烟道受热面上的积灰,大多是松散的积灰。这是因为烟气中的碱金属盐蒸气凝结已结束,在受热面管子外表面上不再会有坚硬的沉积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