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何泗忠 《奇闻怪事》2009,(12):33-34
前不久,我到儿子所在的学校开家长会,发现学校贴了不少处分学生的布告,我顺手抄了一则:查:初一四班学生李某一贯自由散漫,不守纪律,于三天前偷窃同学衣服、牙刷、牙膏。为严明校纪。教育本人,学校研究决定。给予该生勒令退学处分。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部分违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点,探讨其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方法:使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试(16PF)测试。结果:违纪学生SCL-90、16PF多项因子与常模有显著差异。结论:违纪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有独特性,对违纪学生行政管理同时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43.
农村私有房屋买卖合同采取何种形式、登记与否不影响其法律效力。出卖依法自建的房屋,即使尚未取得房屋产权证书,也不影响合同的法律效力。夫妻一方擅自出卖夫妻共有房屋,应属无权处分,但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在目前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情况下,城镇居民购买农村私有房屋的合同不宜认定无效。  相似文献   
44.
劳动教养是我国独有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植根于我国五十年代"肃反"和"反右"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土壤,并在近五十年的社会巨变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现在劳动教养已从创建初期兼有安置就业性质的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演变为行政处罚。在宪政和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反思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于劳动教养这项法律制度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我国劳动教养的概念入手,将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定性为司法制裁。然后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劳动教养自身制度的缺陷,随着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完善,排除并明确现在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适用对象,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提出了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方案,从而推动我国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5.
当前高校学生处分制度存在着处分程序缺乏法律精神、管理人法制意识薄弱、处分后续缺乏人文关怀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传统法制观念层面、人治观念层面、管理体制层面等多种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构建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建立后续教育机制、处分解除制度,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法治意识,从而改进处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正义精神的建议。  相似文献   
46.
台湾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说过:"‘出卖他人之物’可谓是法学上之精灵,困扰实务界数十年。为期驯服,非彻底究明其‘本性’,不可济事"。对于怎样制服"出卖他人之物"之精灵,得其本性,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主要结合理论界对于此论题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对如何得其"本性"发表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47.
本文通过对我国保安处分现状的分析研究,对究竟应如何界定保安处分、我国刑法应否给保安处分一席之地进行探索,旨在倡导对我国刑法典中刑罚与保安处分进行二元主义的立法,也即对保安处分刑法化进行制度性建构。  相似文献   
48.
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予以了超职权的限制。从民事诉讼的特性和民事纠纷的性质来看,这些限制均是欠妥当的。应当重新认识处分原则,真正理解和贯彻处分原则:诉讼程序的启动应当由当事人决定、诉讼请求的范围应当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法院对撤诉不应主动干预、当事人制度应予调整。在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同时,必须着眼我国特殊的政治法律环境制度,赋予法官释明权,以提高审判活动的功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的建构和运行符合民事诉讼规律。  相似文献   
49.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制度中的基本范畴,其源于“抽象物权契约”理论,成为德意志法系样式的标志,被视为民法上的“任督二脉”。此“任督二脉”的概念、区别、存在的理论基础及效力认定,均为物权行为理论的展开。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与立法的实践,对于我国未来物权法是否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0.
《合同法》规定了无权处分制度,而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当通过立法将他们协调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