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8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近来是刑法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纵观世界刑罚发展趋势,死刑的废除已是不争的主流。由于死刑的极大不人道性,不可恢复性,以及死刑的放用可以以自由刑取代,从而在学理上,也证明了死刑废除的必要性,在此就不多赘言,死刑必须废除,但在现实的中国,如何废除死刑,却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是一蹴而就,还是循序渐进,持不同观点者各有其理,  相似文献   
102.
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我国废除死刑并不现实,但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中国死刑执行方式需要向着人道主义的方向转变。笔者认为,针对具体国情的特殊要求,中国死刑执行方式的人道主义转变主要应从死刑犯各项基本人权,如生育权,会见亲属权等方面切实改变死刑执行中存在的人道主义缺陷。  相似文献   
1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刑罚体制存在的缺陷以及刑罚目的难以实现的问题日益突现,本文将从我国现存刑罚制度着手,分析我国现存刑罚制度的缺陷,并据些提出如何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104.
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国家的刑罚制度中无疑是最严厉的,原因在于其剥夺了人的生命权利。当代中国死刑制度更多地趋向于规定人们的行为规范,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政治制度更加清明、政策管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5.
小林 《科学大观园》2011,(12):44-44
对于科举制度,清朝之前是一场横亘历史的改革与保守的论争,历朝历次论争最多不过废而再立,清朝末年来得分外激烈和彻底。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在走过了1300年的历程后终于终结。科举考试兴起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其主要程序是:初为院试,在府一级地方上进行,合格者称"生员"(秀才)。此后生员们再参加各省举行的乡试,被录取后称  相似文献   
106.
本文认为:死刑可能随着公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自然消亡,但在现阶段却不可人为废止死刑。第一,人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可通约性,而人为废止死刑就等于法律默许人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他人的生命。这不仅牺牲了故意杀人的受害对象,而且有损于法律的公正。第二,部分国家废止死刑后,又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恢复死刑的呼声;且废止死刑主要是为了在专制社会防止死刑的滥用,在今天的民主社会,废止死刑的前提已然丧失。第三,预防论废止死刑的理由也不成其为理由。以预防论看死刑,并不存在死刑的存废问题,而只有如何适用死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关培凤 《世界知识》2012,(15):62-63
胡汉民(1879~1936年),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胡汉民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广东非常大总统府中担任要职,并一度担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废除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其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书生到革命家  相似文献   
108.
以生命权为视角论死刑废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死刑存废这一国内外热点讨论的论题,本文拟从生命权不容侵犯这一新的角度进行论证.人的生命权具有不可剥夺性,与普通人一样,罪犯也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死刑虽披着"合法"的面纱,但也是对人的生命权的侵犯;死刑不是保护一般人的生命权所必需的刑罚.  相似文献   
109.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0.
<正> 此文所说的青少年是介于14周岁和25周岁之间的公民。青少年犯究竟适不适用资格刑?争论不一,尚无定论。所谓资格刑,是指在主刑执行完毕后,开始执行的依法剥夺犯罪人某种权利和荣誉资格的一种刑罚方法。是一种给犯罪人以精神性痛苦的刑罚,公开地表现出国家对犯罪人的严厉态度。青少年适用资格刑,起到了预防、威慑犯罪的作用。具体根据有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