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4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408篇
系统科学   260篇
丛书文集   354篇
教育与普及   28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8篇
现状及发展   87篇
研究方法   4篇
综合类   9394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89篇
  1998年   246篇
  1997年   257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61.
Under a research project funded by a key program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f. Cui Lishan, membe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nd colleagues published their re- search findings in an article "A transforming metal nanocomposite with large elastic strain, low modulus and high strength" on Science (2013, 339(6124):1191-4)  相似文献   
962.
采用全息动光弹试验手段,对扇形孔破岩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其结论对现场扇形孔爆破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3.
振动理论在低应变测桩曲线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振动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两种特殊情况下的低应变测桩的典型曲线,一种是垫层已施工情况,另一种是桩头出露地表较长情况,建立以二地某些特殊曲线采用振动理论结合弹性波理论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64.
用ANSYS进行多臂机C形杆的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NSYS5.4有限元程序对多臂机C形杆进行静态应力应变分析,从而达到校核C形杆零件强度、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形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5.
TCA785是西门子公司研制生产的矩形波集成移相触发器,它集同步检测,矩齿波形成,移相控制,脉冲形成,功率放大等几部分组成,且有完善的保护措施,所需外围元件少适用范围广,是一种性能坐格比很高的集成触发器。  相似文献   
966.
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及能力。  相似文献   
967.
968.
用不同长径比的灰口铸铁圆柱试样和氯氧镁混合物试样进行压缩试验,研究其端面摩擦力对试件破坏断口的影响,分析其应力状态和破坏原因。  相似文献   
969.
【目的】花岗岩体在我国东南山地丘陵地区经常出露。风化花岗岩的性质变化较大,严重影响隧道、桥梁和边坡等道路工程建设,需要对花岗岩体进行物探勘察与评价。【方法】本研究根据野外花岗岩体物探勘察和开挖情况,建立不均匀风化花岗岩地质模型,设计随机震源,进行被动源地震记录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大量随机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花岗岩地层中具有明显不同的传播特征;不同地质模型的被动源地震记录具有明显差异。【结论】被动源地震记录能够反映花岗岩地层性质的变化,为利用正演进一步研究野外观测装置和反演参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0.
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137个固定台站以及332个ChinArray流动台站的数据,基于背景噪声和远震面波成像方法,共同约束瑞利面波相速度,并通过非线性方法(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存在大范围连通的下地壳流,表现为下地壳存在连通的波速小于3.55km/s的近水平的剪切波低速区,且与地表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存在3支连通的地壳流,第一支位于攀枝花一带以西,第二支位于攀枝花一带以东,第三支位于攀枝花一带的下地壳。来自青藏高原的下地壳流受到四川块体坚硬下地壳的阻挡而转向,通过峨眉山一带向南流动,与第三支通过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内带(攀枝花一带)向南流动的下地壳流一起,改造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带南部的下地壳,并使地壳增厚。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连通的下地壳流的南端目前大约在北纬24°附近,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南迁移,即通过下地壳流导致该地区地壳增厚的范围也随时间的推移向南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