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208篇
系统科学   118篇
丛书文集   262篇
教育与普及   13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2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479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利用西双版纳雨季(7月)次生林林窗叶表温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林窗内定居种冠层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因林窗不同区所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加之林缘热力效应的综合作用,使得林窗定居种冠面在不同时段其最大热力作用区域是各异的;林窗各测点与中央的叶表温差区域分异显,特别是中午的分异最为明显。植株叶表温度与气温平衡在25.8℃附近,但因受日照、林缘树木的综合影响,不同方位达平衡的时刻不同:林窗南侧边缘叶表温与气温整天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下午6时后受阴天和树冠荫蔽的影响,各测点叶表温与气温均处于平衡状态;在晴好天气状况及不受荫蔽状况下,叶表温高于气温,波动范围为0-3℃;15时雨后初晴,叶面蒸发耗热,叶表温低于气温。这种“峰值动态位移现象”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142.
应用γ槇-Reθt转捩模型对T106C高升力、低压涡轮叶栅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该模型在不同雷诺数工况下对层流分离诱导转捩的模拟精度。γ槇-Reθt模型通过求解关于间歇因子和当地转捩雷诺数两个输运方程,给出转捩起始位置和转捩区长度等信息;并且对层流分离诱导转捩进行了特定修正。结果显示,中、高雷诺数工况转捩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较为一致,而低雷诺数工况模型预测的分离区域明显小于实验结果。降低入口黏性比可以有效改善低雷诺数工况的预测结果,湍流强度对分离点位置及分离区域大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3.
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造了一个多对象的评价模型,并对甘蔗剥叶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模型中,采用二元对比法和特征向量法对指标实现定量评价,将复杂的模糊设计信息进行量化,并经模糊变换得出了定量的评价结果。该模型兼顾了整体特性和局部特性,可对任意多个方案进行评价,因此为方案决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4.
丹参嫩茎组织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濒危植物丹参,实现人工栽培,以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试管苗生根、继代、移栽和定植研究.结果证明:MS+6-BA0.3 mg.L-1+2,4-D2.0 mg.L-1+NAA0.8 mg.L-1是丹参嫩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和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2MS+AgNO30.2 mg.L-1和1/2MS+AgNO30.2 mg.L-1+6-BA 0.1 mg.L-12种培养基是丹参颗粒状愈伤组织块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以经过浓度为10mg.L-1的NAA溶液处理3 m in的不定芽为材料、以1/3MS+IAA0.4 mg.L-1为培养基的方法是丹参不定芽生根培养的理想方法.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2.7%,定植成活率为99.2%.定植的试管苗保持了野生丹参的所有生物性,建立起丹参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145.
以八宝景天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对八宝景天外植体消毒、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基进行筛选试验,建立了八宝景天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75%C_2H_5OH 30s+0.1%HgCl_2 6min为八宝景天茎段消毒的最佳方法;MS+6-BA 2.0mg/L+NAA 0.1 mg/L为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MS+6-BA 3.0mg/L+NAA 0.1mg/L为继代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不定芽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或1/2MS+IBA 0.1 m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6.
湿地松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在以湿地松实生无菌苗带子叶顶芽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过程中,激素的种类及浓度、处理时间等对丛生芽的诱导影响较大,表现为:单独使用6-BA即可诱导丛生芽分化,但NAA与6BA协同作用效果更佳;外植体在改良GD 5mg/L 6-BA 0.1mg/L NAA的培养基上培养4~5周,其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达95%。将丛生芽单个切下继代培养在改良GD 3.5mg/L 6-BA 0.05mg/L NAA的培养基上时增殖较快。改良GD培养基中添加0.05~0.1mg/L生长素(NAA)或0.5g/L活性炭(AC)能明显促进丛生芽伸长;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半则不利于湿地松丛生芽的伸长生长。将伸长的丛生芽单个切下置于生根培养基中,4周后生根率达53.3%,移栽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147.
中国鲎人工培育的幼体对不同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鲎由于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遭受大规模滥捕乱杀,鲎数量急剧锐减,目前我国鲎资源已面临枯竭的危险.人工育苗及海区放流是一种保护和恢复鲎资源种群有效可行的措施.我们从2004年7月至9月,在厦门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鲎人工授精,并以人工授精培育的鲎幼体为材料,模拟海区生态环境,自2004年10月14日至2005年3月15日进行鲎幼体钻沙、钻泥实验,并比较幼鲎在不同生态环境生长发育情况,共计152 d.结果表明,幼鲎具有钻入沙或泥的生活习性,且幼鲎在含沙或泥的海水比在普通海水中生长发育的情况更好.本实验结果为鲎苗海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8.
楼板人致振动中单人行走荷载加载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PDL参数化编程,实现单人行走荷载的4种加载方法,并利用ANSYS瞬态动力分析软件,进行楼板振动数值分析.将数值模拟得到的楼板加速度峰值和均方根值与文献中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4种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单步落足荷载加载模拟人行走作用下楼板振动时,不考虑双脚的重叠时间段得到的楼板加速度响应偏小,且误差较大;其他3种方法得到的楼板振动加速度峰值相差不大;傅里叶连续行走荷载在固定点加载得到的加速度均方根值,不能用来表征楼板舒适度;单人随机行走荷载加载与实际情况更为符合,是分析楼板振动响应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9.
用分解网袋和萘排除两种方法,研究土壤动物对凋落叶的分解效应,并分析了随海拔梯度变化黄山松凋落叶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在1 a的分解时间内,常绿阔叶林样地上未用萘处理的大孔分解袋内凋落叶的分解率为中孔的1.33倍、小孔的1.54倍;高山草甸上未用萘处理的大孔分解袋内凋落叶的分解率为中孔的1.12倍、小孔的1.22倍;土壤动物对凋落叶的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常绿阔叶林样地上土壤动物贡献率为32 %,而高山草甸土壤动物贡献率仅为5 %,土壤动物作用的骤减是高山草甸凋落叶分解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减少,活性下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降低。凋落叶的分解受凋落叶基质质量、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以及样地温度、降雨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0.
桨叶调节对轴流式水轮机甩负荷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模型甩负荷过渡过程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动网格及网格重构方法实现了甩负荷过程中导叶和桨叶的动态关闭过程,获得了相关工作参数变化规律和内部流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转速和测点静压变化规律与模型试验结果较一致,最大转速误差约为1.8%,验证了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当甩相同负荷,导叶采用相同关闭规律时,导叶关闭规律对参数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大向上轴向力出现在导叶关闭结束时刻,合理设置导叶关闭分段点位置将有效改善过渡过程品质;桨叶小角度关闭对抑制转速上升和压力波动作用不明显,反而会加剧轴向力波动和最大向上轴向力值,从降低最大向上轴向力防抬机角度,桨叶保持不动比桨叶小角度关闭更有利.本研究实现了桨叶与导叶双重调节的动态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