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52篇
教育与普及   7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9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0.5 ka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IGBP集成研究的思想出发, 采用冰芯、树轮、历史文献和湖泊沉积等多种气候代用资料, 重建了近0.5 ka来中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 以及整个干旱区分辨率为10年的降水变化序列. 在此基础上与1470年以来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代用降水序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近0.5 ka来各区域降水曲线均存在5次气候干旱期, 每个干旱期持续50年左右, 同时降水表现出区域差异性. 近0.5 ka来干旱区东部与半干旱区西部、半干旱区东部的降水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而干旱区西部的降水变化比较独特, 呈现出显著的局地性降水特征. 最大熵谱和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区域降水序列, 包括干旱区西部、东部, 整个干旱区、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 以及中国北方区域降水序列, 均存在百年尺度约120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32.
运用PV技术研究了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种盆栽植物幼苗(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柔毛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和二色胡枝子Lepsedeza bicolor)叶片的细胞水分关系,以期认识叶片细胞水分在叶龄及生长型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幼叶的渗透调节大于成熟叶和老叶;干旱增加了叶片细胞束缚水含量(θ)和细胞壁弹性模量系数(ε),降低了叶片水分饱和状态下的渗透势(ψsat)、质壁分离渗透势(ψxtlp)、质壁分离时细胞水分相对含量(RWCtlp),以及水分饱和状态下的重量与于重的比率(TW:DW).于旱引起两种乔木幼苗叶片的细胞水分参数显著变化,而对两种灌木影响不显著,说明前者的抗旱性较强.同时也表明植物叶片细胞水分关系和植物的生长型有关系.  相似文献   
33.
仙鹤藓RNA提取不同方法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从雾灵山寒冷干燥生境中采集到的仙鹤藓,建立可控制的“干燥-复水”工作体系,用于寻找与耐旱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行植物抗旱基因工程提供可以利用的目的基因.总RNA的分离是进行分子操作的关键和基础.然而,仙鹤藓材料以其组分的特殊性造成了提取组织总RNA的困难.同时干燥和复水处理过的材料,由于次生代谢物增多,严重的影响到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本文通过探索行之有效的材料处理方法,比较不同提取藓类植物总RNA方法的优劣,提供可供参考的总R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4.
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乡——玛多县扎陵湖乡,由于其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和干旱缺水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过牧超载,鼠害猖獗等因素,给原本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乡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5.
运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runoffindex,SRI)和标准化降雨指数(standardizedprecipitationindex,SPI)对塔里木河源流区月径流量和月降水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结合历史干旱资料和游程理论分析干旱指数适用性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个月尺度的SPI和SRI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塔河流域干旱特征,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山区气象站SPI3和SRI3的相关性高于其他域;2)和田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的干旱发生频率大于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但其干旱历时小于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3)1987年以后源流区的轻度干旱年均干旱次数少于1987年以前,主要是因为降雨、气温的增加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是1987年以后的极端干旱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大于1987年以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在10a生柠条锦鸡儿人工林中分别选取了坡上和坡下样本5丛.通过四分之一圆法采集根系,并将标准丛根系按细根、中根、骨骼根进行划分,并测定长度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的各径级根的长度差异,两样地中各径级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关性.得出游离脯氨酸含量百分比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变化趋势,和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与根长的相关趋势.结果表明:(1)细根长度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2)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根系新生细根存在正相关关系.(3)两样地中各径级根之间游离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80~0.997之间.(4)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与细根比表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且R2=0.9371.研究证明游离脯氨酸对植物对抗干旱胁迫的重要作用,为柠条锦鸡儿复壮和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可能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研究高寒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藏东南高寒区尼洋河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大类、13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粒类指标和有机质能很好地反映土壤抗蚀性,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5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25 mm非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水稳性指数、平均重量直径、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有机质7个指标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最为明显,是表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各抗蚀性指标值基本表现出(0~15)cm(16~30)cm规律.通过建立权重求和模型发现0~15 cm表层土壤抗蚀性能远远大于16~30 cm;最终,通过叠加法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评价从强到弱顺序为:灌木林地(SL)、天然林地(NF)、农耕地(CL)、河滩林地(BL)、人工林地(AF).  相似文献   
38.
选取广东北江流域18测站近50年日均温、日降水数据,计算出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游程理论确定干旱历时、烈度、烈度峰值等干旱变量;选用11种概率分布函数对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进行拟合,采用线性矩法估计参数,通过Kolmogorov-Smirnov方法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确定出最佳的概率分布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干旱变量10年一遇设计值进行空间分析。通过Genest-Rivest方法及尾部相关性分析,本文选取具有上尾相关性的GH Copula作为干旱变量的联接函数,并采用相关性指标法估计参数;进而对流域干旱变量联合概率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分析区域水量平衡及防灾减害的干旱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探讨了干旱荒漠区育苗措施对蒙古扁桃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盖地膜的蒙古扁桃苗木平均冠幅、平均高度和平均地径比未覆盖地膜的分别高30.61个百分点、15.05个百分点和23.12个百分点,可在育苗生产中推广应用。(2)蒙古扁桃播种育苗中灌溉8次的苗木比灌溉6次的苗木稍高,但对冠幅和地径影响不大,在生产中以灌溉6次即可,即5、6月份每月灌溉1次,7、8月份每月灌溉2次。(3)施肥量50 g/m2与40 g/m2对苗木高度和冠幅的影响不大,施肥量50 g/m2的苗木地径稍粗,在生产中可施肥40~50 g/m2。  相似文献   
40.
基于CMIP5多模式的历史试验(考虑所有驱动因子)以及单因子强迫气候归因试验结果,评估了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利用及所有人类活动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强迫会引起全球陆地显著增温,特别是由温室气体强迫引起的北半球中高纬地区近60年的增温幅度几乎是历史变化的2~3倍,气溶胶的降温效应则对近60年来的全球变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地利用在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区具有微弱的降温作用.所有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强迫会使大多数陆地及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增加,而气溶胶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不确定性.近60年,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结果,大多数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均是所有人类活动综合作用"同步叠加"在自然变化之上的一种结果;其中,气溶胶在大多数地区显著促进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土地利用在澳大利亚地区则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降水的多年代际变化而言,气溶胶的贡献相对比较突出,而温室气体和土地利用对全球降水的多年代尺度特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