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15年6月对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不同海拔树干附生苔藓植物螨类进行了调查,捕获螨类3 295只,隶属3亚目71科120属,分析了螨类类群组成、个体数量、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相似性、甲螨群落MGP和捕食性螨类MI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显示,Achipteria为优势类群,Gamasiphis、Ololaelaps等为常见类群.螨类个体数、类群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1 700、1 500和1 300m.1 500与1 700m的相似性最大.无翅坚背和有翅孔背甲螨是甲螨群落主体.MI分布由大到小为1 700、1 900、1 300、1 500 m.研究表明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树栖螨类与树生苔藓适应良好,随海拔高度增加群落差异性越大;研究区生态条件较好,螨类在该植被类型上采取了均衡发展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62.
观赏树木种植形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灌木作为木本植物的观赏树木,在庭园绿化中作用显著,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园林绿地中所占比重较大,是园林植物种植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园林绿化的骨架。绿化形式无非是乔木为骨干,花、灌木为配植,其种植类型大体有以下7种。  相似文献   
63.
福建华安县木本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共有869种5亚种类48变种8变型,隶属118科365属,其中引种栽培树种89种,隶属38科79属,它以热带性科属种为主体成分,表现山区系组成的古老特性,在同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内,福建华安县与江西武功山和贵州荔波县在木本植物区系属的水平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相似系数分别为88.2%和79.1%。;它在种的水平上表现为与江西武功山最为相近,其次为与武夷山、荔波县相近,然后与台湾相近,相似系分别为57.7%、49%、38.0%和33.8%,表明华安与这些地区在区系起源上的共同性和区系组成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4.
模拟了常绿阔叶林的4种不同受损程度(间伐大树、清理下木、清除地上植被以及植被和表土完全破坏),各设1个20 m×20 m的样地, 并与设置的1个对照样地比较, 研究其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和生境变化; 同时针对受损常绿阔叶林恢复缺乏种源的特点, 开展播种、植苗人工恢复试验. 三年来的追踪观测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样地在群落物种组成、外貌及群落结构上均不相同, 呈现出不同的恢复动态.  相似文献   
65.
海南岛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与植物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重点对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境条件、生态系列与演替规律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具体分析,并对该地区的主要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提出利用和保护的意见,是建设该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66.
1996 ̄1997年,对麦磺隆的除草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防除以灰绿藜为主的麦田阔叶杂草,最好的药剂组合是5g麦磺隆+10毫升2.4-D/667m^2。  相似文献   
67.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9 600 m2样地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58种,其中种子植物228种,隶属于87科156属,植物的科属组成丰富.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与泛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比例明显大于温带与泛温带区系成分,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常绿、木本、高位芽植物是决定其外貌主要因素.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2个乔木亚层、1~2个灌木亚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通过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无论区系组成与成分还是群落外貌和结构均体现了中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8.
为了解常绿阔叶林在遭受不同采伐干扰后的恢复和更新,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中对5个不同采伐处理下的样地进行了5年的秋季植被跟踪调查.样地处理分别是:(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的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以及(Ⅴ)对照.结果显示: ① 样地Ⅰ和Ⅱ的胸高断面积(BA)增长量最高, 分别为1 631.8 cm2和1 619.4 cm2;而样地Ⅳ的BA值增长量最少,为43.4 cm2. ② 样地I的BA值增加以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主要通过残留植株的生长而恢复;样地Ⅱ的BA值在5年中的恢复速度最快,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 样地Ⅲ的BA值恢复主要以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的BA增量为主;样地Ⅳ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都非常少,BA值都小于10 cm2. ③ 各样地中幼苗的补充有一个波动的过程,恢复第1年最多,恢复第2年则发生锐减.样地Ⅰ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样地Ⅱ中幼苗也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但相对样地Ⅰ有较多的落叶树种.样地Ⅲ中幼苗主要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样地Ⅳ中幼苗主要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结果表明采伐模式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和更新有着深远的影响.择伐上木层后,常绿阔叶树种能得到较快的恢复;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后,主要树种恢复缓慢;在皆伐下,落叶树种侵入,形成落叶树种为优势种或者常绿和落叶混交的群落.  相似文献   
69.
以2000年在上海浦东新区营建的近自然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群落种类组成、植株密度、植株高度、胸径和土壤养分的跟踪调查,研究了近自然森林十年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0 年生长,林分长势良好,植物种类组成基本上仍以初期种植的物种为主,伴有少量自然侵入种;由于建设前期缺乏荫蔽,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等常绿阔叶树种枯死较多,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死亡率低、生长迅速,逐渐占据群落上层后,常绿阔叶树种逐渐适应群落环境,趋于稳定生长;随着群落的发展近自然森林土壤养分较种植初期稳定上升.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近自然森林优化模式建设的尝试,提出了“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的种植模式,为城市地标性的植物群落构建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为掌握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碳输入变化和增温的响应,本研究基于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模拟增温实验平台,以去除地表凋落物、切根、切根并增温和对照4个处理6 a后表层矿质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碳输入和增温处理的响应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碳输入和增温处理未改变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各处理的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与对照处理相比碳输入和增温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切根处理显著降低细菌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而切根并增温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升高。与切根处理相比,切根并增温使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冗余分析显示,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调控因子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磷和土壤全钾,其中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土壤细菌群落对碳输入变化和增温的响应比真菌群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