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5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云南大围山常绿阔叶林内苔藓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样抽样点四分法对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内的苔藓植物作了调查.依据野外样方资料,现知该林内有苔藓植物34科、66属、134种.林内苔藓植物的区系成分丰富,以东亚成分为主,热带成分也极其丰富;生态分布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腐木和树干附生类型最为丰富.根据Kroeber’s相似性系数分析,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内的苔藓植物区系在科的水平上与浙江百山祖、广西花坪相似程度很高,在属的水平上三地的相似程度较高,而在种一级水平上则相差较远.其中扁枝小锦藓(Brotherella complanata)、弯喙小锦藓(Brotherella curvirostris)、粗拟疣胞藓(Clastobryopsis robusta)、绯服部藓(Sinskea flammeum)、服部藓(Sinskea phaea)、扭叶耳叶藓(Toloxis semitorta)、橙色粗带藓(Trachycladiella aurea)、以及散生粗带藓(Trachycladiella sparsa)八种藓类植物为新拟中文名.  相似文献   
412.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种群及其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有效的.对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主要优势种群而言,没有一个因子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8个优势种群对应9个生态因子,以森林先锋树种马尾松,耐旱性强的顶极种山茶科的大头茶和银木荷受控限度最小;乔木第二亚层顶极种白毛新木姜子、川山矾和光叶山矾受控限度最大.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潜在主导因子是群落的发育时间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413.
试图通过对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温度因子分析,探索伏牛山南坡垂直气候带划分的新途径.根据对伏牛山南坡全部109种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最高垂直分布可达2300 m,温度指标接近寒温带的边缘;其最低垂直分布为100 m,温度指标为北亚热带.基于大多数(56种)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植物的垂直分布上限集中在1000m以下的事实,建议确定伏牛山南坡北亚热带的垂直界线应该在海拔1000m.建议北方各地区及城市参照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植物的适应温度,进行引种驯化.  相似文献   
414.
铜陵叶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最小取样面积的抽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种-面积曲线和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面积图解分析法,通过逐步扩大样地面积的调查,对铜陵叶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空间与非空间结构最小取样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种-面积曲线所得的研究区群落非空间结构最小取样面积为3 720 m2,用林分空间参数-面积图解分析方法所确定的最小面积为3 600 m2。群落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研究的最小面积具有一致性,即用同一面积大小的样地数据进行群落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研究是可行的。由此方法确定的铜陵叶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非空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研究的取样面积为3 600~3 700 m2。  相似文献   
415.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吕梁山脉中段.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共有木本植物175种(含变种),隶属于36科72属,其中裸子植物2科6属7种,被子植物34科66属168种.单种科、寡种科、单种属和寡种属在植物区系组成中占比例较大.木本植物科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分布和温带分布的科数,分别占总科数的27.78%、33.33%和33.33%.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成分51属,占总属数的75.00%,反映出该区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种的分布区类型中,中国特有分布种居首位,其中华北落叶松、黄刺玫、油松等为该区植被建群种或优势种.科属种的特有现象不平衡,没有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属、特有种分别为2属、79种.  相似文献   
416.
简敏菲  刘琪璟 《江西科学》2008,26(2):198-204
基于线路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优势科主要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鹃花科(E6caceae)、木兰科(Magnolicceae)、槭树科(Aceraceae)、枫香科(Altingi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厚皮香科(Temstroemiaceae)、柿树科(Eben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等科,优势树种也以相应的优势科属树种为主。调查中,胸径DBH≥3cm的乔木个体密度1808株/hm^2;优势层相对较高大,平均高度达到11.5m;乔木垂直分化较明显,树种水平分布不均。九连山现状植被是天然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混合体,并常见有阳性落叶树如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等侵入林窗,形成常绿与落叶阔叶树的混交林。  相似文献   
417.
研究木本植物幼苗在HDS底泥混合基质中生长状况,比较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的适应性差异,为利用高大乔木树种开展德兴HDS底泥生态修复奠定基础。以我国南方常见落叶阔叶树种亚美马褂木和豆科植物合欢幼苗为试验材料,开展室内模拟盆栽试验,比较两种植物在不同浓度HDS底泥中的生长情况,从植物形态和生物量角度分析其对HDS底泥的适应...  相似文献   
418.
茎生花     
朱钤 《大自然探索》2001,(11):15-17
众所周知,动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繁衍,始终在进行着“物竞天择”的激烈竞争,而“茎生花”的奇异现象,便是这种生存斗争的产物。“茎生花”是指直接发育于木本植物主干及主要分枝上的花朵和花序。这些花朵构成了热带雨林的一道奇异风景。 “茎生花”现象涉及植物的多个科、属,且分布地域包括干旱、贫瘠地带及属于温带气候的广大地区,但最为普遍的还是在热带雨林区。在这些湿热雨林参天林荫之下的一个独特的空间带,生长着许多“茎生花” 的树木与灌木,它们竞相展示盛开在树干上的花朵以吸引各种各样的花粉传授者,包括鸟类、蝙蝠、会…  相似文献   
419.
为筛选防除青海省农田恶性杂草的高效除草剂,采用茎叶喷雾法室内测定了30%氨氯·二氯·氯氨吡啶酸可溶液剂(SL)对密花香薷、藜、苣荬菜、地肤、野芥菜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30%氨氯·二氯·氯氨吡啶酸SL施药后7 d对供试的5种杂草株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施药后14 d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比施药后7 d明显增强。施药后21 d 30%氨氯·二氯·氯氨吡啶酸SL 45.0、67.5、90.0、112.5、135.0 g a.i/hm2处理对密花香薷的鲜重防效分别为71.85%、75.87%、82.80%、89.81%、90.42%;对藜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7.25%、100.00%、100.00%、100.00%、100.00%;对苣荬菜的鲜重防效分别为71.95%、72.14%、80.39%、85.84%、89.26%;对地肤的鲜重防效分别为68.48%、75.30%、78.33%、80.00%、85.76%;对野芥菜的鲜重防效分别为48.76%、66.56%、72.47%、78.22%、84.71%。30%氨氯·二氯·氯氨吡啶酸SL对密花香薷、藜、苣荬菜、地肤、野芥菜的E...  相似文献   
420.
为深入了解木本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本文系统的从木本植物对干旱信号的感知、信号转导到转录调控、生理生化反应以及表型变化等方面总结了木本植物对干旱胁迫可能的响应过程.认为木本植物由于其固着根生的特点,不得不进化出相应的机制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当遭受干旱胁迫时,木本植物根系细胞膜上的感受器首先感知到土壤水分状态的变化,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激素调控系统触发相应的干旱适应反应.干旱信号通过细胞间的信号传导路径传递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位,主要的信号传导途径包括Ca2+信号、激素信号和转录因子调控等.一些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如脱落酸(ABA)信号通路、DREB蛋白家族等也参与调控植物的干旱适应性.木本植物也会发生形态和解剖上的变化来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强根系的吸水能力.本文可为抗旱型木本植物选育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