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青藏高原具有鲜明的高寒缺氧的气象特征,对短居人群的健康有严重影响,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缺氧风险对地方发展与缺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7月采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压、含氧量和短居人群的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建立了海拔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绘制了青藏高原短居缺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绝对含氧量线性下降(y=-0.0325x+280.45,n=70,r2=0.94),绝对含氧量与海拔呈线性关系。(2)随着海拔的升高,血氧饱和度呈指数下降,缺氧风险呈指数上升(y=104-0.68×e0.35x+1.77,n=70,r2=0.57)。(3)根据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青藏高原缺氧低风险区、缺氧中风险区和缺氧高风险区占青藏高原总面积比分别为10.6%、32.0%和57.4%,其中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和林芝市以南,中风险区分布在青海西北部、西藏东部山地和青藏高原河流谷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和喜马拉雅山系附近。  相似文献   
192.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自制水玻璃为原料、三甲基氯硅烷(TMCS)为疏水改性剂,通过常压干燥制得疏水SiO2气凝胶。研究多步溶剂置换-表面改性和一步溶剂置换-表面改性两种改性工艺对SiO2气凝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探讨一步溶剂置换-表面改性机制。结果表明:采用乙醇/TMCS/正己烷对凝胶进行一步溶剂置换-表面改性,可快速制备SiO2气凝胶,所制得的气凝胶具有纳米多孔结构,孔洞分布密集、均匀,比表面积为654.24 m2/g,孔体积为2.72 cm3/g,平均孔径为12.38 nm,线收缩率为14.37%。改性后的气凝胶表现出较强的疏水性,接触角达到143°,且382℃左右仍可保持疏水特性。一步溶剂置换-表面改性过程中凝胶表面的Si—OH被Si—OSi(CH3)3取代,凝胶的疏水改性和孔隙水的置换是同步完成的,乙醇的存在减缓了TMCS与孔隙水的剧烈反应,避免了改性时凝胶发生破碎。  相似文献   
193.
分离小鼠脊髓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缺血清缺氧培养建立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受损的神经细胞中加入野木瓜注射液,利用MTT法测定神经细胞的活性,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显微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浓度较高500mg/L时,野木瓜注射液对细胞有伤害作用,在50~300mg/L浓度范围内,能提高缺血清缺氧神经细胞的细胞活性,使细胞数和突起数增加,胞体直径增长,浓度为100mg/L时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4.
纳米多孔硅基薄膜的常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APECVD)的方法制备了带有新颖结构和特殊蓝紫光(400 nm左右)发光特性的硅基薄膜.通过在自行研制的等离子体反应装置中通入按100:1:1的体积比进行配比的SiH<,4>:H<,2>: Ar混合气体进行APECVD,在加负偏压条件下获得了由Si基组成的絮状多孔纳米结构薄膜.通过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了沉积过程中的电子温度在2.2eV左右,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薄膜表面形貌后肯定了偏压对薄膜纳米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5.
以盐泥和硫酸为原料,采用常压酸化法制备硫酸钙晶须。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原料配比等因素对硫酸钙晶须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0min,搅拌速度150 r/min,原料配比(盐泥、硫酸、水的质量比)1∶1.84∶2。在该条件下,晶须产率为33.28%,晶须平均长径比为85,白度为68.4%,硫酸钙纯度达到92.75%。  相似文献   
196.
采用内电解预处理,研究组合工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A/O2下污染物转化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最佳工况条件下,当进水化学需氧量(COD)和酚质量浓度分别为2 500 mg·L-1和320.0 mg·L-1时,最终出水COD低于150mg·L-1,酚质量浓度小于0.1 mg· L-1.气质联仪(GCMS)分析表明:内电解预处理可降解杂环化合物、降低废水的毒性,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UASB能有效地将焦化废水中的多支链酚类转化为结构相对简单的酚类,对喹啉类化合物有较高的去除率;经过缺氧和接触氧化处理后,出水有机物种类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7.
焦化废水中几种含氮杂环化合物缺氧降解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焦化废水 几种主要的含氮杂环有机物(吡啶,吲哚,喹啉,异喹啉,2-甲基喹啉)在缺氧条件下的降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受试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均可降解,其中吡啶的降解速度远大于其余四种物质,有机物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关系(QSBR)研究表明缺氧条件下上述物质的反硝化速率常数与分子连接性指数1X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8.
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油页岩中古湖泊学信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数学模拟计算表明,沙三下亚段油页岩纹泥状的律层段形成于具有明显分层的较深湖区,是湖盘内部水体的生物与化学环境对季节性气候变动的直接响应,其中夏季环境效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的来说,当时湖底是处于严重缺氧的环境,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保存,但显微生物扰动构造以及事件性细层的发现说明这种严重缺氧环境并不十分稳定,常遭周期性充氧事件的干扰.虽然湖水分层毋庸置疑,但是否达到盐度明显分层的程度,或是否属温度/盐度混合分层目前尚难定论.  相似文献   
199.
重点对常压质谱(API-MS)自身产生的背景噪声进行分析,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通过对不同厂家生产的API-MS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质谱图背景噪声中的碎片离子主要来自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等酞酸酯类化合物与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等硅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很可能来自离子源中聚合材料制成的部件(如O型橡皮圈等).这些仪器自身产生的背景噪声可以影响样品中如酞酸酯类和缩氨酸类等化合物的分析检出,因此需要在分析过程充分考虑到此类背景噪声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和消除背景干扰.  相似文献   
200.
大洋缺氧事件的碳稳定同位素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分馏机理出发 ,系统探讨了大洋缺氧事件与海相碳酸盐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馏之间的关系。缺氧事件期间 ,由于生物大批死亡和快速埋藏 ,其分解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引起大洋水体缺氧 ,富含 1 2 C的有机质从而得以大量保存 ;相应地大气和海水中富 1 3 C,同期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 δ值 (δ1 3C)正偏。在世界各地缺氧事件层内 ,无一例外地碳酸盐岩碳稳定同位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正偏 ,Cenomanian- Turonian 界线偏幅达~2‰。海相碳酸盐与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变化不仅可以提供地质历史中有机碳埋藏量的记录。研究全球碳循环变化 ,还可能追溯有机碳风化和埋藏速率的变化 ,定性地恢复大气 p CO2 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