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3篇 |
教育与普及 | 1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10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2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研究战斗部对导弹目标的毁伤效应,在导弹功能、结构和毁伤机理的基础上,确定了导弹目标的毁伤级别和各舱段的毁伤准则。含能战斗部由钨合金、含能材料、尼龙弹托和底座组成。含能材料由铝镁合金粉、硝酸钡和聚四氟乙烯组成,通过在真空容器中高温烧结制备。利用12.7 mm机枪进行穿甲和引燃试验,依次射击25 mm/60°均质装甲板、导弹设备舱和燃料舱模拟靶,并用高速摄影记录战斗部对油箱的毁伤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含能战斗部兼有侵彻能力和引燃纵火能力。 相似文献
82.
向学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5)
人类语言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四川悠久的稻作生产历史、巴蜀农人先进的稻作生产经验,反映在语言上便形成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稻作词汇。文中搜罗了散见于巴蜀旧志中富有地方特色的稻作词语,分类诠释其意义及文化内涵,并着力于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四川稻作文化的特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83.
张晓莲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魏晋时期的巴蜀是否有士族存在,不少论者对此持有疑问。文章通过对史料的发掘梳理,得出存在巴蜀士族的结论。并认为巴蜀士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时间较短,发展曲折缓慢(其间经过“两起”“两落”),尽管巴蜀士族在魏晋这一士族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当的只是一个表演不充分的角色,但不应当忽视和冷遇它。 相似文献
84.
朱世学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1):5-10
虎钮锌于作为巴人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巴族地区,时代多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其功能及埋藏方式均与战争和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85.
利用自行研制的动态目标源生成动态目标,计算机采集光电跟踪定位系统输出的动态目标空间坐标位置,并计算与运动目标真空间坐标位置之间的误差,分析光电跟踪定位系统统计跟踪率误差的检测理论和方法,研制了检测光电跟踪定位系统跟踪率误差的装置,得到了微光电视跟踪定位系统的统计跟踪率误差曲线,研制的检测装置与采用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光电跟踪系统统计跟踪率误差的检测,对微光电视跟踪定位系统的检测结果与理论值符合。 相似文献
86.
随着航空航天侦察技术的发展,空中加油技术的保障,精确制导炸弹的运用,推动了远程高空精确空袭作战样式的成熟。以往,受空袭技术手段的限制, 空中机动能 相似文献
87.
8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科技外交为研究框架,探讨了中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术谱系自冷战时期以来的形成与演化,建立了不同代际学者的学术合作网络及主题网络,对该谱系成员学术成果文本内容所表达的内在知识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兵器科学与技术得以在中国建立的关键,除了中西间有效的知识流动,更在于知识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89.
在前人空间绩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强调空间视角,提出城市防卫活动空间绩效的粗略估算理论模型E=(1+A)N+1/N,其中A为防卫层次强度系数,N为防卫空间层次数,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经典传统城镇南宋巴蜀山城防卫体系的空间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0.
<山海经>不仅是汉民族唯一的一部神话总集,同时也是巴蜀文化圈的结晶与象征.本文通过对华夏渊源的深入研究,再佐以文献、考古资料,才考证了华胥氏在今四川省阆中市(古俞水)建立国家(部落),并在此生下了伏羲氏,然后迁往甘肃天水.大禹出生于今四川省北川县(古广柔县),治水事迹主要在蜀地,后来,因治水有功,继承了舜帝的地位,成为中原地区部落首领.华夏之名称,由华胥氏之"华"和夏禹氏之"夏"构成的,因此,巴蜀文化圈亦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