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大学自2001年获权招收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以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面向全国石油大型企业,已累计招收5个年级硕士研究生382名,2004、2005、2006年三届毕业生141名,为我国石油大型企业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逐渐成长为企业科研带头人和管理骨干。长江大学积极探索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美国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硕士与其他工科硕士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方面的比较研究,试图从美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中,获取促进我国工程硕士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3.
沈菊男 教授     
正1963年9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江苏省特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苏州科技学院道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获道路工程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瑞典查儿莫丝大学  相似文献   
74.
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音  宋建新  邓艳  范以宁  孔媛媛 《科技信息》2010,(35):I0008-I0008,I001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本文介绍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背景、建设途径和建设过程,分析了设站企业的条件,论述了在工作站建设、运行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对工作站的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高校构筑了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必将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培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今日科技》2010,(1):18-19
为鼓励培养成都市生物医药企业高层次制药工程人才,日前,成都市科技局与四川大学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市校企联合培养制药工程硕士计划的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对成都市生物医药企业在职人员攻读四川大学制药工程硕士给予学费资助。  相似文献   
76.
当前,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全称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和规模。从长远的观点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根基。因此,具体分析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就具有突出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7.
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1988年经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5年9月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目前,继续教育学院具有业余、函授、脱产等多种形式;专科、本科、专科升本科等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办学体系和工程硕士、专业证书、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等级考试证书培训及其他各类短训班、辅导班、高研班等非学历教育办学体系。  相似文献   
78.
肖蓉 《科技潮》2008,(4):44
本刊讯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与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合作,开展技术转移行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报名截止时间为3月31日。技术转移班采用在职学习的模式,学员毕业将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相似文献   
79.
<正>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此后,多家单位陆续开始培养工程硕士。我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根据工程硕士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程硕士培养途径,为部队和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结合工程硕士培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笔者谈谈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几点  相似文献   
80.
分析了玉林市的地缘、产业、人才及政策等区域特色和优势,指出在玉林师范学院开设"区域农业信息化"工程硕士专业,有利于将多区域合作的优势叠加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叠加,有利于将玉林的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及政策优势转化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