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隧道掘进过程中掌子面围岩状况不停变化,通常情况下针对不同围岩级别,采用不同的开挖工法,不同开挖方式对应的不同支护体系有着不同的受力模式,因此工法转换处围岩-支护体系复杂.以京沪高速济南连接线工程龙鼎隧道为背景,结合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施工方法由中隔墙(center diagram,CD)法施工转换为台阶法施工时结构内力及围岩应力状态的变化,研究最优的工法转换时机,确定工法转换过渡段最优长度,并在实际工程中验证.在工程所出现的围岩由Ⅳ2级突变为Ⅲ2级的情况下,超大断面隧道由CD法转换为台阶法设置10 m的过渡段是合理的.过渡段的设置有效减小了拱顶沉降,优化了支护与围岩受力状态,有利于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并且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72.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盖梁施工的工法特点、适用范围、施工工艺及劳动力组织,阐述了施工使用的机具设备和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安全措施、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73.
隧道工程,针对其埋深浅、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高、工期紧等特点,从实际的地层及隧道洞口处在深基坑内,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非常困难,从拱部进洞较容易的情况出发,提出了从拱部进洞的隧道动态分部施工工法,并对该工法的理论基础、力学特性、施工要点、监测技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74.
为研究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的变形特征,采取现场隧道变形监测和围岩室内三轴率敏性试验相结合,建立隧道围岩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的UMAT子程序开展了隧道变形三维弹黏塑性数值分析,探讨了隧道在三种开挖工法下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位移、围岩最小主应力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以此确立合理有效的施工工法.研究结果表明: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法以及上下台阶法这三种施工工法引起的地表沉降,其深埋侧分别是浅埋侧的2.01,1.48,1.83倍,边墙两侧最小主应力则分别相差0.11,0.29,0.05 MPa,表明偏压隧道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呈现出不对称分布的特点;选出适宜的施工工法为上下台阶法,采用此工法可以使拱顶沉降及地表沉降减少11.7%~22.1%,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最为合理,有利于偏压隧道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75.
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在投入运营后,因建材本身质量的不足或施工质量的原因,都会相继出现多种病害.主要有:混凝土强度不足引起的梁体开裂;碱骨料反应引起的梁体顺筋开裂;钢筋锈蚀及混凝土保护层脱落、掉块等.这些病害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以往整治这类病害,大多采用环氧树脂砂浆进行修补,封闭裂缝的效果不理想,最后甚至不得不采用换粱的方式来消除病害.但置换新粱不仅费用庞大,而且数年后所换新粱又会出现上述病害,因此以换新粱的方法来保证混凝土粱的行车安全应慎重.本论述根据施工经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安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6.
目前新建工程施工中逆作法的采用、改扩建工程的钢筋增设,大量涉及大直径(>18mm)钢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问题。  相似文献   
77.
介绍桥面移动塔吊施工工法,该工法采用移动塔吊与移动模架联合施工。移动塔吊在移动模架后方,通过移动塔吊实现材料设备转运和吊装就位。该工法适用于预应力连续梁和连续刚构的施工,在材料设备转运及布置方面不受山区、高墩等地形和桥型条件的限制,桥面移动塔吊施工工法是对挂篮悬浇连续刚构、移动模架逐跨施工连续梁桥等技术的完善和补充,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可实现连续刚构及连续梁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具很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8.
上海软土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变形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上海软土地区地铁车站基坑实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坑外土体变形及地表沉降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上海软土地区地铁车站基坑围护结构的最大侧向位移为开挖深度的0.04%~0.6%,平均值为0.3%;围护结构侧向变形通常为深层凸鼓形,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点深度一般位于开挖面以上1.5 m至开挖面以下7 m;基坑周边最大地表沉降为开挖深度的0.05%~0.7%,为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的0.4~1.0;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地铁车站基坑的变形控制通常优于地下连续墙和SMW工法.  相似文献   
79.
深基坑支护是基坑工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基坑支护的难题主要就在于:根据实际的工程实践不同,支护方案也会发生变化,同时,深基坑支护工程难度大,施工周期长,工程费用高,因此,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既要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要能保证工期,而且工程费用还不能过高。目前,常用的基坑支护方案有: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加劲水泥土搅拌连续墙(SMW工法)等,本文主要对基坑工程中常用的这几种支护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谈谈如何选择出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便利并保证工期的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80.
水泥土预应力支护桩墙工法(HCMW工法)是在SMW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坑支护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抗弯能力好、止水性强、对周围土体扰动小等优点。结合工程实际,从工况力学分析、地表沉降量、抗倾覆稳定性验算、整体稳定性验算、抗隆起稳定性验算等角度对HCMW工法的支护规律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在加撑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从地表到坑底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由于开挖时土体卸载,导致侧支护土体的压力减小,在开挖范围内向基坑移动导致基坑下部土体位移减小,一般出现在距坑底0~2m的范围;基坑周围整体沉降量和距坑边距离呈抛物线状,基坑的最大沉降量为18mm,发生在距离坑边5.6m的位置;最后,对基坑抗倾覆稳定性、整体稳定性和抗隆起稳定性进行验算,得到其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974、1.386和2.793,均大于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满足安全要求,表明HCMW工法具有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