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2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顺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2.
林静 《科技信息》2011,(34):248-248,250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创新促发展,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计算机网络时代图书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是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新模式下图书馆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以及配合新模式办学的具体创新服务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3.
<正>李焰焰,女,1976年9月生,安徽阜阳人,1998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获得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在阜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任  相似文献   
74.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更好的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模式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5.
《河南科技》2011,(12):F0003-F0003
张永振,男,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澄城,1978-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先后攻渎并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6—199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闫伯明翰大学进修,1998—200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  相似文献   
76.
冯跃跃 《科技信息》2011,(24):I0184-I0185
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模式,学科型教育体系根深蒂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项目是相脱节的,如何在高职课改过程中,对课程有效地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尽快地完成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是我们一线教师迫切要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77.
<正>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发展趋向主要有3种情况:(1)攻读数学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从事数学应用领域相关工作;(2)攻读数学教育专业型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3)攻读经济、管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从事相关领域工作.为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上要尽  相似文献   
78.
韩丽华 《科技信息》2012,(11):334-334,344
项目导向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本文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基于工学结合建设与开发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阐述了体现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条件、工学结合项目教学内容的建立与实施。  相似文献   
79.
韩玉麒  赵雪利 《当代地方科技》2011,(14):131-131,133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引入了"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很多学校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各有不同,甚至有些存在有误区。文中针对此种现象,对"工学结合"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辨析探索,从它们的内涵以及应用来分析他们的相同和区别之处,并提成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使用方式,从而更好的利用这些教学方式来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从《室内设计》课程的特点及工学结合发展形势的分析出发,阐述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意义;除了对常见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更加深入分析与探索之外,着眼于室内设计的行业特点与地域特点,分析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因素,探索独具特点的可行途径,并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