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4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4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任建平 教授     
1963年4月出生,山西孝义人,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研宄生毕业于华北工学院兵器系统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  相似文献   
72.
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就业预备手段。软件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而推动学生实习就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改造,降低专业实训成本,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以往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为案例,对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指导和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整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行动导向""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为指导思想,对教学资源设计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建设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4.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是融工作项目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是指将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转换为特色课程用于专业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75.
学者风采     
周天国周天国,男,1964年生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取得东北大学压力加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机械学院材料加工系主任,曾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目  相似文献   
76.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多元性、开放性和以学生为主的特点,工学结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这些特点,并坚持学生为主、能力本位的原则,把构建工学结合支撑体系的地方政府、参与实践教学的企业、主导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学校、落实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校内各级监管部门及教学实施者一同纳入评价的对象中。  相似文献   
77.
王志强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4):160-161,165
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工学交替的实质就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工作期的成绩可以抵扣学分,同时学生可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实证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工作规则。  相似文献   
78.
汤兰昀 《科技信息》2011,(34):243-244
工学结合不仅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更应是一种理念,应贯穿于高职教改的全过程,在教改的四步曲中都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高职教改才能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9.
何国荣  管明祥  王瑞春  刘俊 《科技信息》2010,(7):233-233,100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均十分重要,本文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为例,介绍了改革酊思路和措施.为相关专业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0.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是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主要因素,而人才的培养需加强陶艺专业学生的专业软实力。本文通过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指出加强陶艺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其就业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景德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