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1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107篇
教育与普及   2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篇
现状及发展   31篇
综合类   363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51.
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物料粉碎方式:高压水射流粉碎。从系统组成及主要设备、粉碎机理、射流工艺参数、射流对物料的作用过程、射流打击力和颗粒的悬浮条件等几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图5、参4。  相似文献   
152.
在常温常压下,试验了分流式清岩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相应工具接头的基本设计参数对清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使用的工具结构简单,可以获得较好的清岩效果,有希望形成一种用于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清除屑的新型井下工具。  相似文献   
153.
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絮凝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带电子探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测定了长江口悬浮颗粒样品,在不同盐度的试样中,首次发现了大小、形状,组成各不相同的有机絮凝体.作者根据长江口的物理化学环境和悬浮颗粒的性质,探讨了有机絮凝体的形成机理,认为二步桥联模式能比较园满地解释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絮凝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4.
本文综述了颗粒污泥的性能及形成条件,对在豆制品废水厌氧消化处理的UASB反应器里颗粒污泥形成的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照相,将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分为5个时期,即絮凝污泥丝状菌增长期,颗粒污泥亚单位生成期,亚单位聚集期,初生颗粒生长期及颗粒污泥生长和成熟期。论述了每个时期的污泥形态及工艺运转负荷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5.
1985年从四川珙县分离到的茶刺蛾病原物,经感染试验,组织病理研究,包涵体及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研究,核酸类型鉴别等,定名该病原物为茶刺蛾颗粒体病毒.另对该病毒核酸作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热变性试验,测得该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64.11×10~6d,93.87kb,Tm值为67.3℃,(G+C)含量为32.7%,包涵体蛋白的氨基酸组分中Asp、Glu和Arg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4.12%,His,Cys和Met含量很少。该病毒对茶刺蛾幼虫有很强的感染力,氨基酸在生物防治上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6.
王大文 《科学通报》1994,39(16):1489-1489
纳米尺寸颗粒介于分子、原子及体材料之间,对它们的各种性质的研究目前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形成物质纳米尺寸凝聚态颗粒的方法可初步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到原子的聚集,另外一类方法则利用受控化学反应产生凝聚态物质颗粒的胶体溶液.运用第二类方法形成的ZnS,CdS等半导体颗粒,在光照条件下,价带上的电子吸收适当波长的光跃迁至导带,形成空穴-电子对.电子与空穴迁移至半导体颗粒表面,即可与颗粒表面的底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光电的化学转化.由于这种光催化作用,使得它们  相似文献   
157.
岩屑录井资料在油田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岩屑资料的特点和应用岩屑资料于油田沉积相研究的可能性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岩屑资料定量研究油田沉积相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实际应用表明,只要认真采集原始数据并对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利用,岩屑资料完全可以作为沉积相研究的有准备手段,对于新区和取芯困难的地区,其意义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8.
颗粒流体两相流模拟方法的讨论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立模型时对系统分解方法的不同,将颗粒流体两相流模型分为双介质模型和两相模型两类。通过分析颗粒流体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和两类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结合两类模型的模拟方法,即:用两相模型分析系统的不均匀结构、操作模式和流域转换,用双介质模型分析均匀系统流场和动态行为,对于非均匀颗粒流体系统结合两类模型,实现对颗粒流体两相流流动特性的完整认识。  相似文献   
159.
讨论了细粒浮选体系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水化力、疏水力、磁引力及空间斥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关系式。证明了经典的DLVO理论不能解释浮选体系中,细粒的凝聚与分散行为。应用扩展的DLVO理论,很好地说明了亲水体系及疏水体系中,颗粒间的凝聚与分散行为。亲水矿物表面间水化排斥能是亲水矿粒稳定分散的主要原因,疏水矿物表面间疏水吸引对疏水矿粒间的凝聚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0.
本文分析了导致细粒泥沙水中絮凝的因素,探讨了絮凝和分散的机理,给出了一个反絮凝的物理模型.在大量科学实验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化学分散和物理分散方法的反絮凝技术,补充和纠正了现行细粒泥沙颗分方法的不足.本文的反絮凝技术已为许多工程部门完成了总数以万计的沙样颗分,其有效性经受了充分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