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8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72篇 |
教育与普及 | 5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篇 |
现状及发展 | 12篇 |
综合类 | 20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149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板坯连铸结晶器内坯壳厚度及枝晶间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向结晶器添加FeS测定了正常工况下结晶器内坯壳的厚度分布,由测得的坯壳厚度分布,分析了结晶器内弯月面参数、凝固系数以及坏壳的凝固速度、温度梯度和冷却速度。结果表明,用结晶器内钢水添加硫方法确定的坯壳厚度的分布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2.
本文主要对龙永煤田吕风矿区下二叠统童子岩组第三段煤系地层岩性、古生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可操作性的对比方法,对未来矿井开采和邻区矿区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文章通过采用在线温度检测、超声波管壁厚度测量等先进的智能检测技术,成功地实施了海底石油管线内部检测的阐述,提出了一套先进的、完整的海底石油管线检测的解决方案,为中海油海底石油管线的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宝贵的经验,对海上油田设施的腐蚀状况评估和新设施的设计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65.
以金属切削运动和刀具切削刃为基准阐述了毛刺分类体系的优势,指出了影响毛刺尺寸、形状及其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附件加工法、改进刀具结构法、切削参数调整法和切削方式选择法等抑制或减小毛刺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66.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FTO/NTO复合薄膜.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双电测四探针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薄膜的光电性能进行表征,测量并分析了NTO阻挡层(兼作传输层)厚度改变对FTO/NTO复合薄膜组装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阻挡层厚度的变化能改变光生载流子的寿命,当NTO薄膜厚度为90 nm时,光生载流子寿命最高,阻挡层抑制光生载流子复合的效果最好; FTO/NTO复合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可达84%以上,同时能满足正向电子传输的导电要求. 相似文献
67.
68.
为实现导弹整流罩壁厚的测量,介绍了在VB6.0环境下发挥PC机RS-232串口的作用,使用串行通讯控件MSCornm构成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0.1秒的测量控制系统,介绍了控制系统软件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69.
钛合金结构在复杂载荷和工况下的损伤容限对现代飞行器安全十分重要,但至今没有结构三维几何尺寸因素对材料高温断裂性能的影响结果报道.利用新发展的光测断裂试验技术,对航空结构材料TC11高温钛合金制成的紧凑拉伸剪切试样,在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多种厚度(1.8~7.1mm)的I/II复合型断裂试验,系统分析了温度、厚度和复合载荷对断裂承载力和裂纹起裂角的影响.结果表明,TC11材料在室温下断裂承载力随厚度增加单调降低;在高温下则呈现与室温下不同的厚度效应:温度明显降低2mm试样的承载能力,而增强7mm试样的承载能力,4mm试样的承载能力则较少变化.I/II复合加载时起裂角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都存在一定的厚度效应和温度效应.这些复杂的厚度-温度耦合效应不能用已有断裂理论准确预测,必须发展新的三维复合型断裂理论和评定技术. 相似文献
70.
文章阐述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工作原理,对地质雷达检测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检测,说明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应用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