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26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6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511.
黄晓燕 《科技资讯》2014,(6):43+45-43,45
通过GPS-RTK测量方法在长阳古城村山林面积测量上的应用实例,验证了GPS-RTK测量方法在山林面积测量中的优越性,再应用autoCAD-南方CASS绘图软件,能够准确地测绘出相邻地形犬牙交错的土地面积。提出该设备在山区林地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12.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侵蚀背景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而在表层以下的土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侵蚀部位活性有机碳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侵蚀部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明显高于沉积部位;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活性有机碳的垂向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表层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13.
《中国西部科技》2014,(10):119-119
受中科院发展中国家访问学者计划资助,印度米佐拉姆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教授Vishwambhar Prasad Sati,来山地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工作。在山地所期间,Sati教授与邓伟研究员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开展了山区农户生计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合作研究。此次中科院发展中国家访问学者计划的实施,也为山地所与印度大学的合作找到了伙伴关系,计划签订合作备忘录,这将为山地所开拓南亚地区多边合作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14.
测量在管道工程施工,特别是在大口径长输管道山地施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管线施工的排头兵,而且贯穿整个管线施工的始终。山地施工,地形复杂,管线起伏较大且频繁,无论是管线定位,还是管沟开挖,都是非常关键的工序,因此,精确测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15.
闽南丘陵山地降香黄檀不同海拔造林初步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水西 《海峡科学》2008,(12):95-96
降香黄檀为我国热带珍贵乔木树种,由于木材和药用价格极高,近几年来闽南丘陵山地广泛引种.为了掌握降香黄檀在引种地正常生长所能达到的海拔高度范围,在2006年开展了不同海拔降香黄檀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高度500m以下时,2a生降香黄檀保存率达83%以上,年平均高生长量可达0.7m以上,而且受到冻害比较轻微.海拔高度超过500m,降香黄檀保存率和生长量均较大幅度下降且受冻害加剧.降香黄檀在闽南丘陵山地造林适宜的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  相似文献   
516.
【目的】川中丘陵区的主要防护林分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由于密度过大、树种单一,严重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加上该区域土壤类型大多为紫色土,土层瘠薄、肥力低下,能够适应的树种不多。探明川中丘陵区带状补植的4种乡土阔叶树种[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香椿(Toona sinensis)]的细根性状特征,了解它们对地下资源利用策略的种间差异,为该区域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改造的人工柏木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补植的林龄为7 a的4种乡土阔叶树——桤木、喜树、香樟、香椿,各选取5株长势均匀、良好的植株,采用“全株挖掘法”挖取其根系,研究其细根(直径<2 mm)的生物量、形态以及分支结构等性状特征。【结果】①桤木细根的生物量密度为(0.156±0.030) kg/m3,分别是喜树、香樟和香椿的15.67、11.72和4.61倍。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细根表面积密度分别是0.99、0.45、0.68和1.13 m2/m3;根长密度分别是110.33、10.58、26.64和97.56 m/m3。②4种阔叶树细根的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喜树(1.67 mm)>香樟(1.06 mm)>香椿(0.77 mm) > 桤木(0.73 mm)。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分别是62.54、49.31、81.53、287.50 cm/g和13.58、25.61、27.35、83.15 cm2/g。桤木的根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树种(df=3, F=360.726, P<0.05)。③桤木的比根尖数、根尖密度、分枝密度分别为1 056个/g、2.37个/cm、2.65个/cm,均明显高于喜树、香樟、香椿3个阔叶树种(df=3,F=391.659,P<0.01;df=3,F=103.857, P<0.05;df=3,F=104.617, P<0.05)。④桤木细根中全氮含量分别比喜树、香樟、香椿高33.27%、88.65%、21.93%。香椿的全碳、全磷、全钾储量在4种树种中均最高。【结论】在带状采伐的前几年,由于采伐带内阳光充足,作为阳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细根生物量密度较大。另一方面,改造初期,由于土层瘠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作为浅根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通过增加水平根系的分支来获取更多的土壤空间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而香樟和喜树则通过增加细根直径和垂直深度来获取土壤空间,提高获取营养的能力。由此可见,川中丘陵区的4种阔叶树的细根性状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  相似文献   
517.
以典型的山地景区——黑竹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河流水系、植被指数、旅游吸引力、旅游可达性6个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基于GIS技术的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得到景区生态旅游适宜性定量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黑竹沟景区生态旅游适宜性整体不高,区域差异较大;将黑竹沟景区的空间适宜性划分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临界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适宜程度由高到低分别占总面积的17. 64%、26. 32%、28. 78%和27. 26%;在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黑竹沟景观资源特色提出景区的旅游功能区划方案,以协调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18.
陕北黄土区土壤入渗模型的比较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实验数据对3个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通用公式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入渗率。地表植被对土壤入渗率有明显影响,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率普遍大于荒地,地貌对入渗率也有影响,上部入渗率>中部入渗率>下部入渗率,大部分情况下阴坡的入渗率都大于阳坡。图4,表1,参3。  相似文献   
519.
北京山地旱作区节水农作制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旱作区农业生产在整个京郊农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以延庆县为案例,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延庆县农业用水特征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满足水源保护和生态涵养要求的前提下,发挥区域特色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特种种养业和干果业,建立以高效雨养旱作和现代节水灌溉为核心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地节水农作制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地适宜发展的4种节水农作制模式,即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核心的节水林业发展模式、以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的现代雨养旱作发展模式、以发展特色作物种植为核心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以开发优质特色畜产品为核心的农牧结合型节水发展模式。图1,表3,参8。  相似文献   
520.
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洋 《科技潮》2009,(5):20-22
新绿色革命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举行的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会议上提出的,新绿色革命最初设想的发展趋势有三点:一是在巩固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等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向农业其他领域扩展;二是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相对贫瘠的旱地、低地、丘陵山地扩展,改善其维持的20亿农业人口的生计;三是扩大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基因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