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4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骚坛诗人在秭归乐平里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构建了对屈原的认知和想象。他们为屈原故里子民而自豪,并由此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的身份意识和价值判断。在当今受到物质与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下,骚坛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焦虑这种文化焦虑,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骚坛"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2.
新时期女性写作策略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女性写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女性作家在消解男性中心话语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然而皆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女性写作解构策略出发,按照出走、回来、再次探索的顺序,逐一分析了各种解构策略中的不足及产生这些不足之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43.
西汉拟骚之作是一种很特殊的创作现象,它一方面深受当时学术典籍传播的影响,同时又和当时辞赋的创作结合在一起。拟骚之作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在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拟骚之作为我们呈现了文学由文、学未分而渐分的一种演进方式。  相似文献   
44.
网络为文学提供了自治开放的传播环境、即时交互的交流方式、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虚拟真实并存的写作乐趣,因而引发了写手的乌托邦情怀,表现为作品中多重话语的异质共存、权威削弱的审美狂欢。但是,这样众声喧哗的狂欢反而湮没了各自的声音。对网络文学的环境进行规范,对受众加以引导,才有可能把这种基于现实社会的追求和期待加以实现,才有可能接近这样的社会理想状态,为文学的终极理想的不断接近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45.
五七言诗的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仍然悬而未决的问题,古代学者多为“诗骚派”,现代学者多为“民歌派”。但从文化背景来考察,《楚辞》、“骚体诗”、《楚歌》是促成其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6.
海明威由于在爱情、创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自卑情结,作家的这种自卑情结积聚起来,注入他的创作,使他的各种焦虑和紧张以及无法满足的欲望都在创作中借助幻想的艺术世界得以发泄。小说创作及其相关主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作者的自卑起着治疗和宣泄作用。  相似文献   
47.
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情结"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并与教法整合,优化高等数学学习心理素质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48.
"科班"是指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进行创作的艺术者.但现今衡量一个人艺术才华和艺术价值尺度,不在于他是否"科班"出身!我们具有专业素质固然很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忽略"非专业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广泛涉猎,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自己的兴趣!在抛开"门户论"的同时,走出"科班情结"的误区.要把"科班"与"非科班"的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自身能力!  相似文献   
49.
对孙少平和孙兰香兄妹各自爱情的比较分析,指出在爱情的背后寄寓着作家对“城乡交叉地带”爱情悲剧的个性解决,凸显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情结和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50.
沫若情结与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文学80余年浪漫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为背景,运用艺术文化学、符号学理论对郭沫若的文化心理进行深度探讨,认为“沫若情结”与新文学功利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功利浪漫主义的存在是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萎顿、消解的主要原因。本文开启了一条别具特色又引人深思的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