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为了对红柳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上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嵌心相分析为基础,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目的层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且主要为水上三角洲亚相,其具体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及泛滥平原4类,建立了三角洲亚相垂向相层序及三维空间相模式,最终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 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722.
测井约束反演在泌阳凹陷下切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泌阳凹陷为例,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测井约束反演方法进行了下切谷精细解释和储层预测。首先,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方法进一步确定该区下切谷的存在,并在多井约束条件下从反演三维数据体中精细解释了下切谷的分布范围、发育规模和内部充填序列,对该区下切谷的形成和充填过程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泌阳凹陷下切谷充填过程为“顺源堆积”的新结论。同时针对下切谷内隐蔽圈闭的形成条件,选取透镜砂体、上倾尖灭砂体和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的砂体为该区有利砂体,进而对14个有利砂体的展布、组合规律及隐蔽圈闭的类型、规模及位置进行了预测,为该区隐蔽圈闭预测和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23.
层序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及保存情况与在层序中的部位及关键界面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学研究是正确划分、对比层序的关键。生物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密切结合,产生了地层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层序生物地层学,在国际范围内,尚属起步阶段。也将成为中国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24.
为了对红柳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上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 ,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 ,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目的层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并且主要为水上三角洲亚相 ;其具体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及泛滥平原 4类 ,建立了三角洲亚相垂向相层序及三维空间相模式 .最终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725.
物探及地质资料在地震解释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A盆地B凹陷为例,提出了综合利用物探和地质资料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在对地震资料的解释过程中,将每一环节的物探资料和地质资料紧密结合,能够真正提高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在层位标定中,联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标定法、多井多层合成记录标定法、模型综合标定法,保证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在速度分析中,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综合分析物探、地质、测井资料,确保对研究区的地震速度有正确的认识;在构造解释中,一方面需要用地质模式来指导地震解释,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地震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来修改和完善地质模式。大断层的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关键,地震解释结果必须既符合地震资料的实际,又遵循从区域到局部的地质规律。  相似文献   
726.
新生代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台地的淹没事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发育及其淹没事件是南海新生代地层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钻孔揭示的地层,古生物等资料对位于南海北部的东沙和西沙碳酸盐岩石地发育,演化及其淹没层序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了本区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淹没和若干次小的淹没事件,分别相当于Haq提出的三级和四级层序。  相似文献   
727.
以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为研究对象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详细分析了侏罗系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原理 ,对不同钻井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对比 ,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对比格架。进而简述了储铀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28.
根据参照井处的沉积相迁移特征及体系域叠置样式,将将阳性陷必相层序划归为两种类型。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统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1.40和1.02(Ma)的3个Ⅱ型陆相层序,由南向北呈现冲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729.
南黄海东侧冰消期以来的沉积层序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南黄海东侧陆架上两个钻孔岩芯的学积层序和年代序列,并结合该区的浅地层剖面解释,分析了冰消期以来南黄海的海侵进程和环境演化。两孔的地层记录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时黄海海平面在-123m以下,14000a时海平面位于-85m,黄海暖流形成于冰消期海侵的早期。  相似文献   
730.
重点讨论了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变形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形成与演化模式。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可划分为盆缘叠瓦逆冲断层带、盆内断层三角构造带、盆内冲起构造带和中央宽缓褶皱构造带四个变形构造带。从而首次建立起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内变形构造形成与演化的褶推式四维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