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2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48篇 |
教育与普及 | 27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0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12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难以觉察的虚假信息锚定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一个ERP实验考察了符合自然情境下,外部未知信息和虚假信息对具备一定自发锚知识的被试进行数字判断任务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未知信息和虚假信息都同化了最终的结果判断,出现了明显的锚定效应:高锚导致最终判断值偏高,低锚导致最终判断值偏低.其中,虚假信息比未知信息的锚定程度略弱.ERP数据为锚定加工机制提供了电生理证据:加工初期是外部锚占优的自动化通达阶段,虚假锚和未知锚的数量大小命题同样得到通达,出现了与通达相关的N300,加工后期自发锚信息参与整合加工,不可行低锚比可行高锚LPC波幅更大,源定位发现与表达调整需求相关的额中回更多参与了低锚条件下的加工.这表明,当自发锚信息与外部锚通达的命题一致时,易化通达加工,反之则抑制通达加工,进行受控的调整加工. 相似文献
22.
23.
张守诚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3):36-39
通过对锚网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在林南仓矿二水平人车下山实施了“锚-网-带-索”联合支护,监测数据表明在永久煤巷中采用“锚-网-带-索”联合支护技术是可行的的。同时,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和变形构成,为永久锚网煤巷的推广及支护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25.
分析了新型封缝材料的应用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结合机场道面工程特点,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场混凝土道面新型封缝材料技术要求。结果表明:流平性、弹性恢复率、拉伸模量、浸水后定伸粘结性、浸油后定伸粘结性、冷拉一热压后粘结性、质量损失、抗燃性8项指标能有效控制道面封缝材料质量与现场施工质量,保证道面的设计与使用要求,延长道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6.
激发应力波在锚杆锚固体中传播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海峰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293-294,297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了锚杆锚固体中弹性应力波的波速确实会发生变化,给出了锚杆锚固质量与锚固体中弹性应力波波速之间的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27.
锚注支护是一项维护围岩稳定的新技术.根据锚注支护机理,将注浆锚杆简化为作用于圈岩的一种体积力,并将注浆作用看作为对围岩力学性能的改善,从而建立了锚注支护计算的力学模型.依据围岩流变特性的试验结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流变模型.最后应用粘弹性理论,分析了对具有流变特性围岩,锚注支护在维护其稳定性方面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锚注支护对维护流变性围岩稳定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8.
29.
牛马司矿业有限公司水井头矿-300东大巷布置在5煤底板。埋深550m。揭穿的围岩主要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和灰色薄层状粉砂岩。节理裂隙均很发育。该巷道曾采用多种支护方式:砌碹支护、锚网喷支护、工字钢支护、U型钢支护、料石砌墙和钢梁支护。巷道掘出后就剧烈变形,掘进初期每天两帮移近量达到30mm左右,1个月后累计移近量达到500mm以上。而且底鼓严重,从开始掘进到目前已经历了18年,虽多次反复修理,巷道一直未能正常使用,导致整个矿井采掘严重失调。水井头矿西翼已采到-550m水平。东翼-300水平一直无法开采。因此,切实可行的大巷修复方案是水井头矿的当务之急。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问题特意采访了对安全生产问题研究多年的安全技术专家万建新。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