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01.
Based on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high-resolution elemental scanning of core YD0901, taken from the subaqueous Yangtze River delta, a 600-year flood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for the Yangtze River drainage system. Zr/Rb ratios were chosen as a proxy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Zr resides mainly in th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and Rb is found in the fine-grained minerals. When floods occur, the discharge of the Yangtze River increases, which carries mor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Therefore, deposition of coarse-grained minera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relative to fine-grained minerals on the subaqueous delta, and subsequently the Zr/Rb ratios also increase. The higher the Zr/Rb peaks, the greater number of coarse particles deposited by saltation processes. Zr/Rb peaks correlate very well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Especially at about AD 1870, the Zr/Rb ratio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treme flood even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AD 1870, as indicat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esults show that floods have occurred at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when,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y, floods occurred once every 4 years. In addition,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Zr/Rb ratio showed that there is close link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s and ENSO intensity.  相似文献   
402.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扎伊尔山;排2井区沙湾组二段下部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滩坝沉积;沙湾组的平面沉积相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沉积演化从早到晚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相似文献   
403.
王宾 《科技信息》2013,(12):364-364
在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岩石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等沉积学标志判断孤北21块沙三上亚段处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从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电性特征等方面对各微相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孤北21块沙三上亚段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为该块储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4.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类型、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用地震相约束并结合单井微相、连井剖面微相和平面微相等方法,对该区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8-10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浊积体、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滩砂、滨浅湖坝砂和滨浅湖泥等10种沉积微相,微相的平面展布在8-10砂组3个阶段变化较大,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次之。随着湖平面的升降,沉积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三角洲前缘逐渐过渡到滨浅湖,再由滨浅湖过渡到三角洲前缘,最后又渐变到滨浅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05.
为揭示注水开发过程导致储层物性发生变化规律,实现剩余油精细研究,本次研究从各相带不同开发阶段物性统计分析、不同阶段临近井对比分析和室内水驱油实验三种手段进行了储层物性时变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河道砂体过水倍数大,渗透率呈指数增加,早期增幅最大,后期平稳,平均增加50%,且层内存在明显的窜流通道,渗透率呈高尖峰状,最大增幅130%;前缘砂体原始物性相对较差,过流倍数小,渗透率近似线性增加,增幅小于10%;远砂砂体原始物性差,尚未发现明显储层物性变化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06.
在研究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东部和西部两大三角洲体系,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平原沼泽和洪泛平原等微相,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汐砂坝、远砂坝、分流间湾等微相.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早期具有辫状河性质,晚期向曲流河转变.三角洲类型在山23、山22期为发育在潮坪背景上的河流-潮控三角洲,以后转变为发育在陆相湖泊环境中的河控-湖泊三角洲.不同三角洲类型和相应的亚相、微相特征控制了本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储集性能.其中以山23亚段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砂坝、河口坝和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在岩性、砂体厚度以及砂体储集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从而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407.
分流河道的发育演化对扇三角洲整体的发育演化有重要影响,水体深度影响着分流河道的发育,因此研究水体深度变化对分流河道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扇三角洲整体的发育演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用物理模拟的方法,通过水槽实验探究,表明湖平面下降促进分流河道的聚流,并使河道数目急剧下降,进而使扇三角洲向湖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沿岸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同时垂向加积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408.
近年在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二段中部获得了重要的原油勘探发现。为明确该储层的沉积成因及层序归属,采用孢粉相、岩心相等分析方法开展层序及沉积相研究。其中,典型井微体古生物中陆源物质及湖相生物组分的垂向演化直观反映出流二段可分为下、中-1、中-2及上层序;且它们的沉积环境发生过明显变化,在中层序该区发生明显湖退、促进大型储集体的形成。通过岩/壁心观察、粒度特征、岩电响应、地震相与沉积相分析,确立乌石凹陷流二段中层序沉积相平面分布。结合岩石类型、含砂率、砂岩总厚度、最大单层砂岩厚度统计,以及断裂分布研究,重点解剖了乌石凹陷东区流二段三角洲~湖底扇体系的沉积与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409.
三角洲地区海面--地面系统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面——地面系统变化是三角洲发育演变的控制性因素,也是研究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背景.本文从我国海面变化研究和三角洲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分析出发,诠释了加强海面——地面系统整合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今后应该关注的5个相互联系的关键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10.
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内部渗流特征复杂,制约油藏高效开发。以南湖油田E1 f 43 油藏为例,采用
基于储层构型的渗流屏障识别技术及基于多参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开展
了渗流屏障分布规律和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组合模式的连通关系,总结了渗流屏障
和渗流差异对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连片状和条带状2 种储层砂体类型,其中,条带状储层因注采井
砂体分别存在于砂体和渗流屏障内而产生注水不受效,剩余油富集;(2)研究区发育5 类流动单元,以II~III 类为主;
(3)储层连通砂体内部存在5 种不同的流动单元组合模式,不同模式下的储层砂体连通关系存在差异,连通砂体内不
同流动单元间形成渗流差异界面,使连通体内形成弱连通或差连通关系,制约油藏开发,造成剩余油大量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