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鹤阳谢氏家集》,系谢灵运在温州的一支后裔自宋代徙居鹤阳(今永嘉县鹤盛乡鹤阳村)以后至清初谢氏历代诗文集。这种把同宗诸世所撰诗文辑在一起的家集,大概在注重门阀地位的南朝时即已出现。《梁书·王简传》载其与诸儿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采叶有文才,……然不过父子两三世可,非有七叶之中名德更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唐宋之后,此风更为盛行。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附:“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苏辙《奉使契丹·神水相寄子瞻兄})诗之三:“准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而…  相似文献   
22.
诸城古琴奠基者王溥长,琴学界一般以他为诸城城里人,师承“虞山派”。据《相州王氏族谱》等资料,王溥长出诸城相州王氏第十三世,少年曾随其父王式钰宦游贵州,接触川派名家。  相似文献   
23.
《庄子》一书记载了庄子的生平家世,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居在宋国为宋国人,家住濮水之滨,在河上织屐、濮水钓鱼,借票于监河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庄子事迹均在《庄子》书中有所诏示,汉代学者又直称为宋人,据此对庄子家世进行了梳理考论,较为客观地将庄子的家世揭示出来。这种注重两汉早期文献,特别是《庄子》一书中寻求印证的方法,也是作者对庄子里藉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4.
幕容三藏为前燕皇室后裔,他和他的祖先及后代先后仕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其家世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个体辗转反复、从游牧到农耕的变化。正史传记侧重于对传主事迹的记载,而墓志则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可互为补证。  相似文献   
25.
姜秀艳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6):79-82,86
近10年关于朱淑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对朱淑真生平事迹的考辨,能够突破史料不足的缺陷,更多的从作品本身寻找内证;对其作品的研究能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的背景下进行审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26.
据即墨《王氏族谱》记载,王邦直是即墨土著人,是汉代名臣琅琊皋虞王吉的后裔。《王氏族谱》中记载王邦直的先祖王伯举曾官至广东按察使,王邦直的爷爷王佐考中了举人并当过忻州学正,王邦直的父亲王镐也当过临县教谕,且王邦直嫡祖王载、王璧、王振都跟官宦联姻,由此可见王邦直家族一直是个仕宦家庭。王邦直家族主要有四个聚居地,长支主要居住在王乾(今王圈)和索哥庄(今索戈庄),王邦直所在的五支主要居住在王乾、即墨城和小庄。王邦直家族的墓地主要分布于王乾、索哥庄、即墨城和小庄,但王邦直和他父亲、儿子、孙子、长曾孙的墓地是在水磨河(今墨水河)南崖。  相似文献   
27.
明《贾室杜孺人墓志》出土于河南省沁阳市。墓志记述了杜孺人的生平及其夫君贾文洪的家世。志文反映了明代卫所制度的创建,体现了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间接地印证了方志、史书关于明天顺元年(1457)怀庆大水、河决的记载。志文所栽许衡七代孙武功知县许泰和、临洮知府萧守身及墓志撰文人礼部右侍郎何瑭、书丹人广平知府吴守中等,均为明怀庆府人,可时方志、史书起到印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8.
曹尔堪是清初词坛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借鉴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考辨其家世、生平事迹及文学活动。重点考论"奏销案"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清初重要的三次词坛唱和活动中的作为与地位,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9.
关于清代著名史家、文学家赵翼的家世问题,一般均从《瓯北先生年谱》或《西盖赵氏宗谱》之说,认为其“本宋室后”。笔者近年来细读瓯北诗及相关史料,提出不同意见。即赵翼乃宋人赵拧之后,赵拧与宋宗室没有瓜葛。赵翼自号瓯北之缘由,众说纷纭。赵柿之祖湘,已“家于衢”。衢,乃浙江衢州。瓯江,即永嘉江。衢州恰在瓯江之北。笔者认为赵翼以此自号,乃示不忘祖宗之意。这则从另一层面证明,他似系宋赵柿之后,而非宋宗室之裔。  相似文献   
30.
知县夫人钱氏在<檀香刑>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形象.她在作品中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并以一双小脚作为其失语状态的外在的具体象征,集中反映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性们所处的无名状态、政治上的弱势和女性立场的缺席.女性即使拥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过人的学问才智,也依然处在社会和历史的边缘地带,并由此逐渐屈从于这种状况,自我奴化,从而衍生了奴性心理,成为真正的"缺席者"和"失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