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抵抗权即人民抵抗统治者或者政府不合法或不正当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的权利,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自然权利,而其真正被认可和被塑造成一项权利则是近代宪政主义兴起之后的事,并逐渐发展成一项重要的现代政治权利。本文通过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宪政发展史的研究,展现抵抗权宪法化的大致历程。  相似文献   
42.
田世玉 《科技信息》2008,(5):182-182
宪法作为特定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一般法律相同的特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宪法的司法适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如何完善我国宪法监督体制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建立宪法监督体制是保障宪法确立的国家制度和根本任务实现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走向宪政的必然选择。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宪法监督模式的有益经验,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藉此推动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以宪法、宪政与人权保护为主旨,从"应有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宪法保障人权的路径、宪法修正案对人权的规定等方面,论述了宪法、宪政与人权保护的一般关系。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将环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环境权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学者们从不同的法律视角,提出了自己对环境权的认识。民法上的环境权既有较大意义也有固有的缺陷,因此民法上的环境权不能代表宪法上的环境权,而且最终要上升到宪法层面。环境权理论对我国的宪法从观念到条文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要在制度和治理之间进行国家制度体系的法治建构。宪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基石,为制度体系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提供根本法治支撑。宪法是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的规范基础,维护宪法权威能够凝聚制度共识、树立制度权威、彰显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宪法全面实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7.
从比较宪法学的角度考察域外宪法公民基本权利设定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现行宪法在设定公民基本权利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国宪法基本权利设定方式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48.
迁徙自由作为人的一项基本人权已得到众多国家和国际条约的认可,但在我国现行宪法中却没有相关规定,其实宪法暗含迁徙自由是我国公民的一项默示基本权利,而针对目前农民工迁徙自由权缺失的现状,凸显了法律对迁徙自由权保护的不足,反映了户籍制度被利益捆绑的无奈现实,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迁徙自由权,还是应该在宪法中以修正案的形式对迁...  相似文献   
49.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人权宣言的保障书,制定一部符合国情、形式完备的宪法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监督与保障宪法的全面贯彻与执行。违宪审查是保障宪法实施的有效措施,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违宪审查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世界各国司法实务界存在着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违宪审查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0.
理论与历史的背反--对"人民内部矛盾"提法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政治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概念已经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因为:第一,该概念是法制不健全的年代的产物,其实质是等级制和“人治”模式的反映,它与“依法治国”的原则不相一致,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宪法精神;第二,该概念存在理论缺陷,其模糊性、不确定性与自我矛盾性使这一概念缺乏自洽性与始终一贯性;第三,该概念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失去其积极意义,从身份上界定人民与敌人的标准如家庭出身、思想意识、剥削与否已被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