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西方人士以此认为客家妇女是汉族妇女中最先得到解放的妇女,"于世界女人最无憾矣".国人也据此认为客家妇女确比外间妇女尊贵得多,幸福得多.笔者不敢苟同.本文试图解读客家妇女"向不缠足"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分析客家妇女所承受的苦痛与辛酸,说明"天足"习俗并非客家妇女解放的标志.  相似文献   
22.
历史名人公园设计初探——以梅州市黄遵宪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容  王瑛 《科技资讯》2007,(12):200-201
历史名人公园主要以当地杰出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作为公园设计的主题,彰勋其为国为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弘扬其不朽的精神气节,给后人一个缅怀和学习先贤的场所。历史名人公园将历史教育和休闲游憩放置于公园绿地当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修身养性之所,是城市公园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3.
客家衣饰文化中的节俭之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透过客家人服饰特征来说明其节俭的民风,从服装面料、款式、颜色等诸方面进行论证,得出客家服饰文化体现出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24.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民俗既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又有当地的鲜明特色,从而反映出赣南客家民间信仰的开放性与地域性。以民俗志的方式描述赣南客家的建筑民俗,以知识考古学的视角考察蕴含于客家建筑民俗中的民间信仰,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赣南客家乡土文化和生活的逻辑。  相似文献   
25.
田野调查材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汀州"百壶宴"源于客家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客家族群的文化资本,对地域社会的传统进行建构与再造。从象征人类学角度来分析,汀州"百壶宴"仪式具有宗教祭祀的特点,融合了多神信仰的特质。政府及商界人士联袂推出"千壶宴"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客家族群传统的复兴和再造。  相似文献   
26.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它渗透着浓浓的、清新质朴的自然气息,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山歌创作,传达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27.
粤北采茶戏是韶关历史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粤北采茶戏可以实现同茶文化旅游、客家文化旅游、丹霞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可在韶关旅游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客家儿童服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儿童服饰根据年龄不同划分为婴儿衫、和尚衫、儿童大襟衫,同客家成人服饰一样讲究经济实用,所采用的面料因儿童的年龄而不同,但其品种更多、色彩更鲜艳、造型更复杂。另外,客家儿童服饰中的童帽、围兜儿、围脖、肚兜儿、背带等,也是客家儿童服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9.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最重要的标志。通过客家方言词汇,一方面有助于追寻客家民系与中原汉民族及南方古百越族纵向的源流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察客家民系与包括赣语民系、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在内的南方诸民系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30.
在客家地区城镇化过程中,进城经商、务工或在城郊从事蔬菜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是当前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客家流动人群在城市的文化适应方式包括三类:在城区经商和灵活就业者以商会为社会交往平台;受教育层次较低并以务工为主的青壮年通过加入同乡会移植原乡的人际网络;在市郊租赁土地种菜的中年“代耕农”则更倾向于利用客家传统结识当地村民。客家新移民通过社交网络迁移和接续客家传统进行文化适应,体现了客家乡村流动人群因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