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明清时期的文献里,闽粤赣交界区的妇女一直就颇受关注。无论是畲民妇女还是客家妇女,都显示出独特的样貌。这种被反复强调的妇女形象既是作为族群区分的标志,同时其背后还有更深远的地方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和家族文化的载体,它践行着家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的重要使命。博白县客家的家族文化氛围特别浓厚,本文以其为例,论述博白客家祠堂文化及其教育与传承的方式。家族祠堂文化对可塑性极强的儿童的影响方式有环境熏陶、榜样示范以及教育期望等等,即论述家族祠堂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需要家族充分利用祠堂这个载体进行家族教育,以实现祠堂教育功能最大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客家移民迁入东山,创业是其定居和繁衍的首要任务。创业情况决定着移民到达迁入地后的生存发展情况。目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对成都东山客家创业史有一定研究,但笔者认为,东山客家移民先祖创业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推进。本文通过对《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下文简称《氏族志》)所辑录的34种族谱中有关信息来研究清前期东山客家入川先祖的创业问题,希冀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清初四川移民的生存状况及地方社会的孕育、发展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客家族谱的价值,分析了客家族谱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以闽粤赣客属地区族谱数据库建设为例,提出了客家族谱数据库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5.
陈永林 《江西科学》2012,30(6):834-837
阐述了文化认同与重构的概念,以赣南客家聚落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文化认同的缺失及其根源,探讨了文化景观的地方性重构。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化的时代命题中,人们需要保持一种"文化自觉"。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自觉",而在城市化生存中,客家人仍然坚持吟唱客家山歌,并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客语流行歌曲,以表达客家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乡愁,也同时为客家文化传承找到了一种"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以分析客家文化产业的特性为起点,对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与经济、文化资源类型与产业形式、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区域合作与地方特色等关系,进行学理上的思考,探索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谢重光教授     
谢重光,男,1947年生,福建武平县人,1982年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供职于福建社会科学院、汕头大学、福建省委党校,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福建师范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及宗教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佛教社会史、东南区域民族与族群历史文化、唐宋史、闽台文化等,而在客家学领域创获尤多。1994年在福建社会科学院创立客家研究中心,任首任主任,并以此客家研究中心为基础创立福建省客家学会,主编《客家》杂志多年。  相似文献   
19.
族群认同、文化自觉与客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回顾了客家的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客家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七绝,本为来自民间的七言诗,经永明体而为近体诗之一种诗体;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自刘禹锡以降.历代文人多有仿作,所仿作者为文人竹枝词;而客家山歌,则是自明清客家民系形成以来,至今犹传承于客地的鲜活民歌。从这三种诗歌中,可发现雅俗文学之间的交融、碰撞而嬗变的文学雅俗互动的有趣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