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1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32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91.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992.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薛宝钗的典型服饰分析,从现代审美角度出发,揭示中国服饰文化艺术注重“师法自然”、“中庸节俭”、“天人合一”思想和精神本质。倡导人们取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时尚审美的精华,摒弃糟粕,从而提高自身的形象、审美品位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94.
李清照的词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以表现春思、闺怨为主,怀旧意识已初露端倪。后期词的怀旧情绪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对亡夫的怀念之情和对故国家园的依恋之情。这一创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的形成与词人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并随着那个时代生活的巨大变迁而进一步深化,最终凝聚成一种意识,即怀旧意识。  相似文献   
995.
浅谈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陶艺审美追求的最大差异是由于传统陶艺在工艺、材料和传统的审美理念已经形成非常独立的体系,并达到顶峰;但创造者的个性精神、探索精神却被压抑。而现代陶艺在注重工艺技术的同时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注入,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创作的自由得以实现,从而使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产生了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996.
本文试从司马迁《史记》选择历史人物的原则之奇,塑造人物手法之奇,历史人物入选体例之奇,突出人物性格的故事情节之奇,所塑造的人物之奇等几个方面论述司马迁塑造人物爱奇的审美取向及其爱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7.
辛弃疾和屈原都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卓越诗人.屈之骚赋多含幽怨之作,而辛弃疾正因为在许多方面与屈有着相似性,故其词作受屈骚之熏陶较深,在接受的同时,其作品也呈现一种中国古代传统"怨"诗的色彩,并表现出自己的悲剧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98.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以圆为美的观念蕴含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它以一种内在的审美张力规范着戏曲表演者,牵引着戏曲观赏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并以其独特的功能和诱人的魅力,贯穿于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之中。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现代美学由“心性论”而与传统美学血缘相关,同时也由“心性论”与西方美学相关联。无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功利主义还是超功利主义,在“心性论”这一点上是会通的,“心性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000.
从方法论变革角度,论述了将社会问卷调查引入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艺研究的作用与意义。1)“定量”和“半定量”地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反应作出准确把握,有利于科学探求其发展趋势;2)揭示被一时倾向掩盖的实质问题,从而对客观现实作出较全面估量;3)提供当代文学研究的多重角度,突破传统评论研究方法;4)从事物发展动向研究,探索规律、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