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6篇
教育与普及   10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4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唐人性爱生活开放,但中唐文人并不仅仅为性欲而性爱,他们有他们的女性审美标准,《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其理想的性爱伙伴。任氏是唐传奇中最美、最忠于爱情的女子,他作为唐传奇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代表性人物,寄寓了作者及其中唐文人的女性审美理想。中唐世风转交,文人观念转化,对性爱伙伴力求美与对爱的贤贞,这一现象,揭示了中唐世风向内敛、保守倾向的转变,同时又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82.
白朗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小说创作成就较高的女作家。对白朗短篇小说创作的结构和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白朗擅长运用中国传统叙事和西方心理展示相融合的小说结构,语言直白、粗犷、明快,表现出浓烈的东北文学创作的美学特质和意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83.
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被称作“红色三绝”系列,呈现了闽西在中国革命史的独特贡献。该系列电视剧通过平衡虚构作品与纪实作品之间的审美趣味,实现在收视过程中使人得到精神洗礼的艺术追求。“红色三绝”遵循紧贴历史进行艺术创作的理念,坚持还原“历史真实”的叙事风格,塑造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平民化”草根英雄形象,并且围绕地域特性充分反映了闽西客家的族群性格,使作品呈现出真实、崇高且具有现代性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84.
文章以砖石材料构成的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西方砖石建筑(红色建筑)的分析,比较东西方建筑在色彩上的不同运用以及绘画艺术观念的差异给东西方建筑师带来的影响,以期给以后的设计以一定的启发,从而创造出开放型的、与社会同步发展并蕴涵传统意识的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85.
通过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诱导人们参加体育审美实践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念,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和提高对体育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为体育审美教育走向21世纪的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论据。  相似文献   
86.
从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出发,阐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的课程特点及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决定了在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7.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89.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十七年文学的专著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深刻的历史意识 :表现在本书中 ,即是自觉地将一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坐标上加以审视 ,在其价值认定和审美评定上 ,紧密结合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自觉的思考 ,从而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此前的空白点 ;其次 ,鲜明的主体意识 :作者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 ,又能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来建立自己的审视坐标 ,自觉地把十七年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进而作出富有时代前沿的独特审美判断。将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时期或一个文学单元 ,从多方面来分析其成败得失 ,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批评价值上说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