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系统科学   73篇
丛书文集   230篇
教育与普及   29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81篇
现状及发展   20篇
综合类   692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516篇
  2009年   555篇
  2008年   637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2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论述了化学审美在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性.试图将美的哲学渗透于整个化学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探索、创造物质在化学领域中所蕴含的美,铸就学生美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5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将取代我们人体的许多功能。但书写对我们每个正常人来说,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写好字能帮助我们养成认真仔细严谨的作风,坚强不懈的意志和毅力,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高雅脱俗的审美情操。一手好字,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53.
审美的根本在于自我实现,即审美实践,而正是审美实践赋予了人类的价值,从而构成了审美欣赏的具体实际内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审美在于自我的实现,在于人类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54.
仿生扑翼飞行机构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5.
本文作者摒除对陶渊明诗的传统分类法,不从内容题材上划分,而从作品的情感、意绪角度划分陶诗为亲情、友情、怀古之情、人生感慨、生命与自然体验等类。从对种类情感体验的诗作的统计看,陶诗在总体意绪上体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基调。这一基调的成因主要是魏晋时代人生哲学上人的觉醒主题的高涨,及陶公为卫护安全生存和人格独立完整而选择的孤独寂寞的人生之旅的影响。人的渺小,卫护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艰难,人类对自然法则的无法超越,使陶公深刻地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慨。对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追求,对自然法则超越的欲求,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在陶公时代均无法实现。因而陶诗的孤寂情调是一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生体验,这也正是其诗深刻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6.
储集性砂岩粒度组成的分形结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崔庄地区阜宁组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岩粒度含量与粒径之间的双对数关系,证明了粒度组成具有自组织的分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三角洲远砂坝、扇三角洲的前缘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粒度组成的分维分布在2 ̄2.5之间,并且依次减小,说明它们的自组织程度依次降低,充分反映了这三种砂体的沉积演化特征。讨论了粒度分维与砂岩粘土含量、粒度中值、分选系数和储集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分形研究是定量描述砂岩结构和储集特征的有力工  相似文献   
57.
艺术审美意境中具体而生动的“境”,在音乐教育中具有净心境、选奇境、创意境、设情境、置问境的教育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58.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深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提出工程图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9.
60.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