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89篇
丛书文集   59篇
教育与普及   1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95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5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辩证法,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哲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初步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2.
目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或其教学方法,而在于教学理念的失误。我们要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现状,就必须创新和重构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3.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本性决定了通论性是公共哲学教育的固有属性;通论性不是通过杂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来体现,而通过分析诸多哲学流派的观点来体现通论性;公共哲学教育中的哲学思维训练体现着通论性;通论性还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源流的考察中。  相似文献   
104.
由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研究中心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协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具体承办的“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国际研讨会於2005年10月11-1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的宗旨是汇聚国际国内科学及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杰出学者于一堂,共同探讨有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关系的问题。大会分7个主题展开讨论:①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精神关系问题;②意识研究和后现代心理学;⑧后现代视野中的生态问题;④科技进步与后现代宇宙论;⑤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社会;⑥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观;⑦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05.
金岳霖先生的认识论与现代西方认识论有着深刻的内在渊源;与现代西方认识论一样,金先生认为,既成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是认识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认识论的本质是哲学怀疑论,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结果的"逻辑结构"或知识的"理";金先生的认识论立场在可知论和怀疑论之间摇摆。  相似文献   
106.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本质是重新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实践观;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价值追求在现时代的新发展与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内在要求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社会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07.
哲学社会科学传承人类文明,资政育人的作用,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之中,说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次与时俱进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指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型信息工程技术。它不仅将加速科学技术、工程设计的发展速度,而且促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种新型的认识工具。本文分三部分讨论了我对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的哲学思考:对哲学视域中的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的文化学追问、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对认识论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对现有思维方式变革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在西方哲学史上 ,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 ,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 ,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 ,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 ,即存在方式 ,离开了语言 ,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0.
哈耶克在20世纪40年代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是人类思想史中第一次正面地对科学主义思潮进行的批判。他采取了一条清晰的批判路径,从多个方面论证了科学方法滥用的危害,从而揭示出科学主义思潮暗含的诸多危险,如将导致人们对计划的渴望,以及极权社会的出现,进而批判了科学主义的狂妄和人类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