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4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欧阳舒  ()朱怀诚  ()王蕙 《科学通报》1998,43(11):1202-1206
龙首山二叠纪孢粉植物群 ,在早二叠世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是以欧美 华夏共有成分为主 ,以蕨类 种子蕨孢子占优势为特征 .但在下石盒子组裸子植物得到较大发展 ,至晚二叠世早期 (红泉组或上石盒子组 )可能已占主导地位 ,到晚二叠世晚期 (大泉组或石千峰组 )仍颇丰富 ,显示出浓厚的亚安加拉区色彩 .研究表明 ,此区二叠纪经历了华夏植物群由盛到衰、安加拉特别是亚安加拉植物由少到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52.
兰州西固柴家台附近的下白垩统河口组上亚组含有较丰富的孢粉化石,经研究上亚组上部是以Schizae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colpopollen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并可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分别以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和Pice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为代表。孢粉组合特征和重要属种的地史分布显示其地质时代是早白垩世晚期的Aptian─Albian期,上部亚组合时代可能更晚为Albian期。该组合分布的这段地层是迄今在民和盆地区发现的下白垩统最高的层位  相似文献   
53.
陕西关中黄土地层中第一层古土壤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陕西省武功尚家坡和蓝田段家坡两个黄土剖面中的第一层古土壤不同发生层段的孢粉分析,发现古土壤粘化层为孢粉稀少带,淋溶层为孢粉相对丰富带。枫杨(Pterocarya)、山毛榉(Fagus)、石松(Lycopodium)以及大量环纹藻(Concentric-ystes)等孢子和花粉在淋溶层中的存在,证明关中地区第一层古土壤形成时期(距今约10~11万年)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14~16℃,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通过对淮南地区的颍风矿区普2孔等九个具有红色岩层的钻孔取样分析鉴定,结果在颍上刘庄131孔,新谢Ⅳ—Ⅴ—11孔阜深—井990—1100米井段等发现较丰富的化石孢粉。这就给淮南地区红色岩层地区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55.
第四纪以来,天目山是否存在过冰川,笔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室内孢粉分析。门口剖面红色亚粘土砾石层以Quercus—Castanea—Rhus一legumino-sae为主的孢粉组合,为温暖的阔叶落叶林带。“之江层”的紫红色一黄灰色砂砾层岩则为Pinus—Quercus—Juglans—leguminofae为主的孢粉组合,反映温暖的针阔叶林。  相似文献   
56.
本文根椐腾北煤田煤系上覆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组合,进一步阐述了鲁西南地区晚侏罗世地层的存在,并首次发现了该区零星分布的老第三纪中—晚始新世官庄组沉积,为本区中、新生代地层层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石羊河流域现代孢粉传播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确定风和河水长距离搬运的孢粉对干旱区尾闾型湖泊沉积物孢粉谱的影响和贡献, 对干旱区典型的小流域棗石羊河流域的空气、表土、河水和河床冲积物中的孢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其结果显示: 河水搬运孢粉的能力远较风强, 河水搬运的孢粉对流域中下游河床冲积物和河水孢粉谱的贡献非常大; 干旱区与河水有关沉积物孢粉谱的古环境重建很大程度上受河水搬运孢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A 1.5 Ma sporopollen record was obtained from a continuous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t Chaona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It shows that (1) arid herbs of largely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and arbors of mainly Pinus, Betula and Quercus dominate loess and paleosol,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cycles of cold-dry and warm-humid conditions of glaciation and interglaciation; (2) that similar vegetation pattern and cold-dry condition were found in times of unusual thick and coarse loesses L9 and L15, which have been regarded as two extremely cold and dry times as indicated by inorganic climatic proxies; and (3) that shifts of vegetations from earlier forest-steppe to open-forest and steppe and then to steppe were found at 0.95 and 0.5 Ma,implying a stepwise of drying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Quaternary.  相似文献   
59.
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干旱事件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领余  安成邦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0):1371-1382
甘肃定西、秦安等地5个全新世黄土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分别以每个样品分辨率为200—20 a,揭示了研究区1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或温带森林以及荒漠草原几种植被的多次演化过程.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9 kaBP有近1700a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反映当时气候环境比较温湿.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的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结合地层、有机质、粒度、蜗牛化石和炭屑等其他代用指标分析结果反映,早中全新世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约在8.8—5.8 kaBP高湿润期最明显,呈现湿地/沼泽沉积地层;自3.8 kaBP以后孢粉成分、含量和浓度明显降低,植被开始向荒漠草原化演变,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冷干.以苏家湾和大地湾剖面为例,根据云杉含量和针叶树种总量以及花粉总浓度计算结果推测,全新世可能存在着7次较明显的气候干寒事件.  相似文献   
60.
上海马桥遗址经多次发掘,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次采集了2005年发掘的05MMT4探方样品,进行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划分出了3个孢粉组合带.它们分别是:1带是以常绿栎-禾本科-香蒲属-松属-水龙骨科-环纹藻为主孢粉带;2带是以环纹藻-常绿栎-槐叶萍-水龙骨科-香蒲属-禾本科为主孢粉带;3带是以松属-柳属-常绿栎-藜科-蕨属-水龙骨科-环纹藻为主孢粉带.恢复了当时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并对马桥先人的生活环境、农耕发展作了探讨,为上海地区文化发展及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