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4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探讨如何应用孢粉分析提供的孢粉谱求取第四纪气温指数和降水指数等古气候指示参数的方法。文中不仅介绍了各概念的含义和计算原理,而且介绍了计算方法和修正计算值的方法,并以成都平原锦江一级阶地孢粉分析作为应用实例,论述了成都地区中晚全新世新世气候特征、学变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42.
周昆叔 《科学通报》1988,33(19):1493-1493
我于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间,在中华三源与古生物服务公司实验室(在深圳蛇口)做了香港大濠岛(Lantau)以北赤(鱼巤)角(Chek Lap Kok)晚第四纪剖面的孢粉学研究(图1),其第四纪层序是根据Raynor Shaw的研究。在该剖面埋深14.24m至16.79m,含植物残体深灰色层状粉砂质粘土的三个样品中(图2),发现了红树植物孢粉组合,其数量合计为  相似文献   
43.
河南登封县颍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通过遗址剖面堆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获得了有关先人生活时期的古环境和文化信息,那时的气候有过多次小的波动,人类已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44.
程振波 《科学通报》2001,46(Z1):45-51
南黄海B10岩芯中的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孢粉带特征记录了该区玉木亚间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历史. 这些冰期与间冰期的沉积物所反映出的环境变化与黄海地区古环境变化以及沉积物变化的总特点基本吻合. 在岩芯的550~520 cm, 微体生物有孔虫的丰度及分异度低, 孢粉以草本植物含量为主, 反映了玉木亚间冰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而岩芯的520~140 cm, 微体生物化石数量从少量出现到缺失, 反映了沉积环境由滨岸相到陆相环境的变迁. 孢粉反映的古气候也同样经历了针、阔叶混交林-草原的变革, 反映出气候由温凉到温干的特点. 岩芯140~0 cm, 微体生物化石的丰度虽有变化, 但总体特点为丰度渐增, 且多为近岸浅水种, 孢粉以木本花粉含量居首, 且小刺球藻含量迅速增加, 反映出气温上升, 海面逐渐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5.
46.
根据西佛爷池(海拔3410 m)剖面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重建太白山高山带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对采自该剖面的样品进行孢粉分析, 并结合太白山跑马梁(海拔3556 m)、三清池(海拔3080 m)和芳香寺(海拔3000 m)剖面的孢粉数据, 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高山带不同海拔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植被对相对冷干气候的响应有更好的一致性, 且林线过渡带内这种一致性更明显。随着现代升温期的到来, 植被对气候的响应主要受高程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认识晚全新世以来高山环境系统的气候?植被耦合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
本次样品取自东胜煤田公尼召勘查区GZK111-1号孔,共发现52属97种,其基本特征为:组合中以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约占65.8%;裸子植物花粉次之约占34.2%,蕨类植物孢子中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中双气囊的花粉较为常见。我们将这批样品的孢粉组合定为Cyathidites-Deltoidospora-Sulcatisporites,在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之后,明确了延安组的地层年代,并对勘探区的古植被、古气候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
浙江朱家尖观音湾古木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朱家尖观音湾古木层剖面厚达3.3 m,断面长达75m,是全新世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直接证据.它提供了研究华东沿海岛屿的古文化、全新世古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的丰富材料.本文鉴定出古木层中大量的古树茎、植物叶片、果实、种子和孢粉所属的科属,确定古木层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属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根据14C定年确定古木层埋藏年龄距今约8 500~6 200年;古木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显示古木已弱硅化,自下而上硅化程度有减弱的趋势;古木层的产状层序特征及古植物、昆虫的保存状态表明,古木层是在海平面上升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海湾环境下近距离搬运埋藏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49.
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红黏土8.1~2.6 Ma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晚中新世至上新世是当代东亚季风系统和中国西北现代生态环境格局形成演化的关键时期. 文中通过对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剖面8.1~2.6 Ma期间的孢粉记录研究, 建立了这期间古生态环境序列. 在8.10~6.73 Ma期间, 地带性植被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优势种的疏林草原, 在山地有雪松、松等山地针叶林分布, 推测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在6.73~5.67 Ma期间, 植被类型可能是森林草原, 以榆为主, 伴生着栎、柳、胡桃、桦的阔叶杂木林和以禾本科为优势种的禾草草原发育, 反映气候温暖较湿润. 在5.67~3.71 Ma期间, 蒿、禾草草原和松、云杉针叶林发育, 山地气候温凉湿润, 丘陵和低地温暖半干旱. 其中, 在4.61~4.07 Ma期间曾一度温暖较湿润. 在3.71~2.58 Ma期间, 地带性植被可能为柏疏林, 林中混生有榆, 尤其是早先一直存在的反映温暖环境的雪松和铁杉此时消失, 反映环境较前期有较大的改变, 气候季节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0.
山东济阳坳陷古近纪的气候恢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对气温的适应性,将孢粉分为喜热组、喜温组和广温组,根据对湿度的适应性,分为湿生组、旱生组和中生组。然后计算出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反映温度比值和反映湿度比值,从而恢复各沉积时期的气候。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从沙四段至东营组沉积时期经过了两个气候变化周期。第一个周期是始新世时期,湿度上:干旱→湿润,温度上:温凉→温→热→温;第二个周期是渐新世时期,湿度上:干旱→湿润→干旱,温度上:温→热→温→温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