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4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特色是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在传播中,意义的符号化和符号的意义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强化的过程,本文运用传播学符号分析的方法,基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特色栏目“中华孝文化研究”符号意义生成及强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对孝文化品牌符号准确定位,积极推进研究范式和学术期刊编辑管理模式转换,推进孝文化精神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2.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劳伦斯的经典代表作品,对劳伦斯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原因进行考察。笔者将通过对照和比较他在文论中所表述的某些观点,参照各种传记对他生活逸事的记载,来揭示隐伏在小说中劳伦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严肃思考,并阐释他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3.
周荣华 《科技信息》2008,(23):181-181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为端倪。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是知识”,提倡知善才能行善,理性知识才能才能至善,情感则是至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4.
先秦孝文化漫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原始人类尊老爱幼的感情、习惯、事实,对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殷商时代有了孝的概念,但还没有孝的具体内容。周时孝的观念已基本完备,对后世影响巨大。孔子继承前代孝的观念并加以发挥,具体提出了九条规范,并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先秦思想家们虽然不是一致同意以孝治理天下的理论,但对孝,却是共同赞美的。  相似文献   
175.
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时代,更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孝文化作为孝感特色文化,是实施城市品牌经营战略的最佳切入点.孝感市实施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必须做好城市品牌的定位、城市品牌要素的选择、城市品牌的传播与推广等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6.
177.
《红楼梦》把封建社会的元德"孝道"放置在特殊人物、特殊场合以及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使正统孝道与具体人物、事件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充满了强烈的讽刺意味,意蕴深厚而回味无穷。涉及的具体事件有:孝与省亲,孝与丧礼,孝与庶出,孝与尽忠。  相似文献   
178.
王怀乐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2):83-86,100
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孝文化由"殷人无孝"到"善事其亲"、"移孝作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丰富完善、扭曲异化的历史演化过程,其中既有人文思想的精华,也不乏封建性的糟粕。时至今日,孝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9.
从训诂的角度看,"孝"字有"善继"、"善述"之义.比较"学"、"教"二字,以及"肖"与"不肖"的用法,其"仿效"含义与"似其先"含义,均可显明"孝"字的继承性意义.古人重继承,现代"文化"一语本身即意味着继承,如果社会的生存环境没有根本改变,就绝无彻底中断其文化而可以全然创造出一种"新文化"之理.  相似文献   
180.
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孝的产生是个体家庭出现和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亲亲"的结果,而实际上丧孝与追孝产生的条件当中包含了必不可少的恐惧成分,其次才是"亲亲"。由于过去总是用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来告诉人们"人死为空",故而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丧葬礼仪,大加批判,斥责为"封建遗毒"。然而纵使它的确有众多的消极影响,但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丧孝和追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