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4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96篇
教育与普及   7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307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解决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在钻井液体系优化和新材料研发的基础上,对油基钻井液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目前已形成包括抗高温、低固相、无土相、可逆乳化及恒流变等多种高性能油基钻井液体系和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陆上易开采油气资源逐渐枯竭,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向页岩气、超深层、超深水等非常规油气、复杂油气资源迈进,对钻井液性能要求越发严苛。在水基钻井液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油基钻井液因固有的抗温性、页岩抑制性、水合物抑制性、润滑性和储层保护性等优势已逐渐成为钻探高温深井、大斜度定向井、页岩气水平井、海洋深水等各种复杂地层的主体钻井液技术,不仅给油基钻井液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也使油基钻井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梳理并阐述油基钻井液的发展历程和目前技术现状、难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研发适合油基钻井液的“固壁剂”、油基钻井液配套的系列防漏堵漏材料、Gemini型油溶性聚合物等具特殊分子结构的絮凝剂、油基钻井液携屑剂、抗极高温度的乳化剂等,并开展生物质合成基液和绿色油基钻井液处理剂应用研究,以及采取光催化和微生物协同降解原理的废弃油基钻井液无害化处理研...  相似文献   
102.
以介孔空心碳球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酸和碱的液滴限域在其纳米空腔内,制备了具有较大反应界面的固体酸/碱催化剂,并用于水-油两相反应体系.通过TEM、SEM、N2吸附等测试表明所得到的空心碳球尺寸均匀、可调(280 nm~510 nm),且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797 m2/g~ 1305 m2/g)和较大的介孔孔径(...  相似文献   
103.
潜油电泵采油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举升方式之一。当应用于稠油井时,受入泵流体高黏度的影响,使潜油电泵特性曲线偏离抽水时的特性曲线,导致潜油电泵合理运行窗口变窄,因此,针对水设计的离心泵结构难以适应稠油的高黏环境。针对上述问题,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进行了潜油电泵在高黏条件下增压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流体黏度增加,流体流动摩擦阻力更大,流体与叶片间相互作用增大,叶轮与导轮的进出口压差减小,流速降低,流体流动状态从湍流转变为层流,叶轮及导轮内回流区域的尺寸及数量均减小。同一黏度下,离心泵扬程随排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排量下,离心泵扬程随着黏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基于因素分析,考虑黏度影响,进而对离心泵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优结构为:入口宽度16.6 mm,叶片数6片,出口宽度21.9 mm,叶包角60°。相比于原离心泵,在黏度为400 mPa.s,允许排量范围内,扬程最大增幅28%。  相似文献   
104.
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陆相页岩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岩芯刻度测井和数据挖掘两种方法,分上、下甜点分别建立物性、含油性、微观孔隙结构及岩石力学等参数的测井定量解释模型,在矿场应用中储层评价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均达到85%以上。特别是多条曲线反演的渗透率模型,数据挖掘方法优选出3条测井曲线,既反映了绝对孔隙性对渗透率的贡献,又考虑了微观孔隙结构改造对渗透率的制约,用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曲线分别表征泥质含量和压实胶结作用对渗流路径及渗流阻力的影响,相较于单因素模型,其计算精度提高了25.6%。另外,由于井眼环境、孔隙流体的重力分异以及地层在不同方向上的各向异性,水平井与直井测井曲线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直井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与岩芯分析资料建立的解释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水平井的储层评价。针对以上难题,建立两种测量方式测井曲线的转换图版和公式,在测井曲线转换的基础上,可以对水平段的储层进行定量解释。  相似文献   
105.
针对Brent原油期货市场可能存在结构突变点(结构断点),引入了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HMM)对其进行波动状态预测,但是由于HMM模型测度下的波动状态中可能存在伪结构突变点,再使用迭代累积平方和(Iterated Cumulative Sums of Squares,ICSS)模型对Brent原油期货市场波动结构突变点进行诊断,并修正其波动状态,为了检验ICSS-HMM-EGARCH模型对Brent原油期货市场结构突变点预测的准确性,基于修正后的波动状态再次使用HMM-EGARCH模型对Brent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波动率预测。最后,采用成功率(Success Rate,SR) 和基于平均误差函数(Root Mean Squared Errors,RMSE)的Diebold-Mariano(D-M)模型分别对预测波动状态和预测波动率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Brent原油期货市场中存在波动结构突变点;HMM模型测度下的波动状态中存在伪结构突变点,而ICSS-HMM-EGARCH模型能够修正波动状态中的伪结构突变点;基于修正后的波动状态后HMM-EGARCH模型能够对Brent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更加准确地波动率预测,因而ICSS-HMM-EGARCH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Brent原油期货市场波动结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06.
为了分析不同性状的植物基生物油对沥青老化行为的影响规律,首先以废弃玉米秸秆热裂解产生的3种不同性状(液态、半液态、固态)的产物作为植物基生物油,将其分别与基质沥青共混制备出了含3种不同性状植物基生物油的生物沥青,然后通过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试验及渗透凝胶色谱(GPC)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种类生物沥青老化前后的常规性能、流变特性及化学组分分子量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物基生物油的添加会使生物沥青中的黏性成分比例提高,导致所制备生物沥青的常规性能在老化进程中衰减更快,建议制备生物沥青时将植物基生物油的掺量控制在10%以下;植物基生物油的掺入主要会使生物沥青中的小分子量(M<1000)组分含量增加,从而导致所制备的生物沥青中化学组分的平均分子量减小,其中半液态植物基生物油对生物沥青中化学组分分子量分布情况的影响最小;老化后3种生物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和车辙因子增大、相位角减小,且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种类的生物沥青老化后的流变特性指标变化均大于基质沥青,其中采用半液态植物基生物油制备的生物沥青老化后的性能保持能力最佳.总而言之,植物基生物油的掺入会减弱生物...  相似文献   
107.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船应用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远洋运输公司的72000 DWT双壳体原油船航行过程中,油舱货油自然冷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非稳态导热集总参数法建立油船油舱保温数学模型,研制了油船货油保温计算软件.通过实船应用比较,软件计算的保温时间和实际的保温时间最大误差为13%.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手性旋光异构体德氮吡格(TNBG)对6株人体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运用MTT法检测手性TNBG对6株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情况;油红O染色法观察QGY-7701细胞中脂质聚集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手性TNBG对人肝癌细胞株QGY-7701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影响。结果手性TNBG能不同程度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油红O染色提取显示QGY-7701细胞内脂质量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有s期细胞增加,并且手性TNBG还能诱导QGY-7701细胞发生凋亡。结论手性TNBG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使肿瘤细胞产生脂质聚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效应。总体看(+)TNBG体外抗肿瘤活性比(-)TNBG更强。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东濮凹陷胡庆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原油与烃源岩进行饱和烃色谱、饱和烃与芳烃色谱-质谱分析,剖析了两者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研究表明:胡庆地区发育3类原油,第一类原油具有极高伽马蜡烷,质量色谱图中甾烷呈"L"形特征,来自第二台阶的沙一段烃源岩,在沙一段储层中富集形成自生自储常温...  相似文献   
110.
周永红  郭辰  黄慧 《广西科学》2007,14(2):147-149
采用微波辐照诱导萃取南瓜子油,并利用GC-MS对其脂肪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鉴定。结果得到,用微波辐照诱导萃取南瓜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在微波功率900W下,用正已烷提取50s,南瓜子油得率为41%。南瓜子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56.5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65.43%,是制备营养保健油的优质原料。微波提取的南瓜子油颜色澄清、香味自然,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提取时间短、得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