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唐永喜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39
《西游记》艺术地再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现实,父系家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必然会投影到小说中。孙悟空偏爱以具有母权遗留的“外公”而非代表父权的“爷爷”作为自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秉承“知母不知父”神话。母系、父系两种社会家族家长制的影响,“舅权”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吴承恩特殊的生活经历,可以阐释“孙外公”的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努力探求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性。一是强调孙悟空是个悲剧形象并非否定他。二是指明吴承恩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局限,又绝不能苛求他。 相似文献
13.
孙悟空角色研究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逐步拉开其文学演绎的序幕。《西游记》的成书史,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史,也是释、儒、道三教的融合史。在长达千年的文学演绎进程中,孙悟空的形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孙悟空这个生动的文学形象承载了十分深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信息,解读孙悟空这一角色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对于完整地解读《西游记》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西游记>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孙悟空野性十足,观音菩萨积佛性、母性于一身.孙悟空走上正道,离不开观音菩萨的人性化教育同,而孙悟空对观音也有着先天的母性依赖.这种特殊的关系成为孙悟空由自然性走向社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母爱象征了华夏儿女对母性的依赖.这正符合华夏人民的心理,同时也是这两个人物形象备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传说中的"定身法"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描写:齐天大圣孙悟空被玉皇大帝招上天宫,指派管理蟠桃园.悟空大喜,乘机在园中尽情享用仙桃.这日王母娘娘要在瑶池办"蟠桃盛会",七衣仙女奉旨前来摘桃,却见鲜果稀疏.大圣听得蟠桃会不请自己,便捻着诀,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都定在桃树之下,大圣驾朵祥云,跳出园外,径奔瑶池路上而去.后来就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 相似文献
17.
18.
一部《西游记》,在唐僧师徒四人聚齐之前的故事都不是特别好看。收服了沙悟净之后,四个人一起奔赴西天,战胜一个个妖魔鬼怪,度过一道道艰难险阻,精彩的故事才一一展现。其实真正的取经,乃是玄奘一人的辛苦,三位徒弟都是作者的杜撰和想象。作者为什么安排了三位徒弟呢?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的需要,毕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