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进程中,民族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政治国界不可能很快消失。虽然"世界主义"的思想古已有之,人类曾有过并在今天仍进行区域性和世界性政治关系整合的实践,但自国家出现以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政治保护主义(或称之为政治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并产生作用和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全球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嬗变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大学生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价值取向的嬗变,化价值观嬗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嬗变三个方面论述变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构新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以应对价值观的嬗变。从继承中华民族讲诚信,以人为本,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格、人格,“天人合一”的优良价值传统,摒弃不正当竞争,只见物不见人,“全盘西化”,污染破坏环境的错误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了建构科学价值观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晋左思的《三都赋》及清程先甲的《金陵赋》看京都赋体文学的传承及演变,再从写作目的、写作手法、辞赋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进而指出京都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冷战格局瓦解后,昔日以对抗苏联为主要目的的日美同盟非但没有寿终正寝,反而通过"再定义"进程大力强化。两国所确立的"美主日从"的日美安保体制也随之质变为新日美安保体制。这将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等产生全方位的辐射性影响,本文试图提出相应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梅丽迪恩》和《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重要代表作,都体现了作者著名的妇女主义理论,但两部作品中所透视出的具体的妇女主义主张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梅丽迪恩》主人公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叛逆到《紫颜色》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嬗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妇女主义主张的发展脉络,看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实验性的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府的提倡,进步人士的倡导,物质文明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及人们观念的变更,江苏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风俗的变迁有其时代进步的意义,反过来,又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保存和发扬了革命成果。  相似文献   
17.
宋佰谦 《自然杂志》1998,20(3):170-176
从1896年铀放射性的发现到1913年放射性同位素和位移律的发现的18年,是核物理学和放射性化学的奠基阶段,也是人类深入原子内部探索物质变化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α射线和β在1898年的发现,和1899年和β射线及190-2年对α射线的物质性的确定,α粒子和β粒子便成了放射性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关于郁达夫的研究很多,但迄今以来少有从文学史视域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而事实上,文学史中的郁达夫不仅折射出郁达夫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且也呈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为此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出发,先纵向地将其分为发轫期、形成期、停滞期、转折期及沉稳期五个阶段进行史的扫描,以勾勒郁达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变更,从侧面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跌宕起伏及与郁达夫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而就影响郁达夫研究的有关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由史学文化发轫的荆轲形象,糅合特定时代形态各异的文人心志,凝聚成一类人格祈向,从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进入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从战国至今,荆轲形象呈现出戴着镣铐跳舞的表征,展示了多义复杂的诠释效应,荆轲形象大致是在崇高--卑劣--崇高的道德文化链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荆轲形象毁誉兼有的接受史反映了历史风云与文人情志双重筛选的结果,也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演进的一个真实面影.  相似文献   
20.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明清戏剧的重要题材。明初的相如文君戏虽有对私情的欣赏,但道德教化是其根本旨归;到明中叶以后,此戏则高举情之大纛,奏响了至情的强音;到清代,相如文君戏则寄予了作家的忠君报国梦,从而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回归思想历程。通过梳理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嬗变,其间作家个人的思想倾向、襟怀抱负与时代社会潮流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