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郭达 《海峡科学》2008,(2):22-23
<刑法>部分条款对偷税罪的认定存在争议,给涉税案件处理带来不便.该文通过研究偷税罪认定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建议对<刑法>规定的偷税罪缺陷进行弥补,以减少实际工作对该罪认定产生歧义,导致影响法律贯彻执行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52.
证券、期货市场的正常管理秩序可以作为内幕交易罪的客体内容,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与证券信息保密则不宜作为内幕交易罪的客体内容。不作为型内幕交易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性提法,它包含着不作为与内幕交易的作为的对立。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间接故意不能构成内幕交易罪;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不宜视为内幕交易罪的主观要件;由于确定故意未能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区分开,因而在内幕交易罪主观要件中就不宜适用确定故意来表述。  相似文献   
53.
宋伟  邹巍 《上海信息化》2011,(10):18-21
与房地产市场上的裙带主义、寻租盛行一样,垃圾短信利益链屡铲不断的原因,在于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商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利益同盟,在相关法律法规匮乏的前提下,大张旗鼓地侵蚀消费者的利益和隐私。那么,"不请自来"、频繁光临手机的垃圾短信究竟该由谁监管?如何监管?手机用户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个宁静的短信空间?  相似文献   
54.
邓少闻 《科技资讯》2011,(14):248-248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理论基础在于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在信息化时代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我国刑法典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纳入刑法典具有合理性,但是我国刑法典所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又具有法定刑过低及管辖权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潍坊学院学报》2017,(5):25-28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助佛教的六道轮回表现了因果轮回与善恶报应这一民间性的罪感文化,同时刻画了一部分能正视自我罪恶的人物,他们通过以肉体疼痛消解精神重压的方式来忏悔和赎罪。此外,莫言还利用西门闹在五次畜生道的轮回中始终没有泯灭的人性和罪感意识来唤醒罪感严重缺失的冷漠旁观者的忏悔意识,而这些书写最终指向的是直面人类灵魂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56.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犯罪主体应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该罪犯罪对象的范围应进行的界定。该罪既遂、未遂的标准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57.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是现行刑法新增加的罪名,文章就增设本罪的必要性,本罪的构成特征,认识本罪应注意的问题,本罪罪名的确立以及本罪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8.
《漳州师院学报》2020,(1):13-17
构建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经营者暴利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在疫情紧张时刻高价兜售口罩、酒精等物品,不仅践踏了社会的诚实信用理念,败坏社会风气,干扰市场竞争正常秩序,严重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鉴于此,国家颁布了相关规定,但未能完全遏制暴利行为。分析暴利行为的危害,剖析我国对暴利法律规制的现状和不足,研究对其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暴利罪的犯罪构成及刑事责任,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59.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被害人自杀的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归入"致使被害人死亡"调整。客观归责理论是对以"条件说"为轴心的归责体系的限缩,无论根据"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还是"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都倾向于不将被害人自杀的结果归责于行为人。但这一结论在我国不能不假思索地加以套用,考虑到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和司法实践的做法,客观归责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将被害人自杀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有一定道理。在我国,可以适用类型化的归责体系。  相似文献   
60.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理论界普遍认为本罪的设定存在重大的立法缺陷,客观行为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只有“挪”才是挪用公款罪的实行行为,公款一旦"挪"出,此行为即宣告完成,“用”只是对公款的进一步处理,公款的具体用途不应作为本罪的定罪标准,建议将其从本罪的构成中删除,并对“归个人使用”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