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4篇
教育与普及   1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39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李明金的《独龙族文学简史》简述了独龙族文学史的发展进程,记载了独龙族文学的起源及流传。从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文学史观、研究方法、文学特点以及编写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独龙族文学简史》的编撰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相似文献   
982.
《漳州师院学报》2021,(3):107-113
语性即每种语言独有的品性、特色。语性理论以目标语为中心,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在翻译中应尽量发挥目标语的优势和独特性,扬长避短,尽显目标语的个性与魅力。四字格作为汉语重要的语性特征之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因而在文学翻译中被广泛应用。以畅销纪实文学作品《坏血》的两个汉译本为例,从语性理论的角度分析四字格在文学翻译中的优势:简洁明了、琅琅上口、行文地道、文白交融、修辞美感。然而,如果把握不当,则可能出现语法错误、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背离风格等问题。因此,四字格的使用应当建立在充分了解两种语言个性的基础上,还须注意以下几点:遵循语用规范、控制用词数量、忠实原文风格、防止过度归化。由此可见,认为语性理论对四字格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83.
984.
广袤的北方大陆不仅铸造了一位强悍孤傲的男子汉,也造就了一位最具血性和富于激情的中国作家。在文学高原上不断跋涉的张承志在选择北方大陆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的同时,也最终寻找到了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85.
文章论述了新时期文学在审美观点上由一元到多元的历程,说明了审美多样化与多元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86.
魏晋学家族有强烈的家族意识,他们既看重家族中的宗亲伦理关系,又注意家族化传统的“与时推迁”,以求顺应时代潮流而保持家族的稳固性与延续性。在创作上则体现为自信的创作心态,崇雅的风格特征,并注重家族学创作在承传之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987.
就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言,过去将其概括为“真、善、美”三种。这种分法带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用这种方法进行文学批评越来越有力不从心之感,方法的革新和突破势在势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欣赏过程和社会作用是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了运动中的三要素,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艺术活动系统,并由此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系统,因此,摈弃传统的“三分法”,代之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应不的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新可选模式。  相似文献   
988.
出现于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都以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作为表现题材,显示出关注社会人生的姿态.但在创作意图、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力度、美学品格等方面又存在着某些根本性差异,其突出表征便是“新写实小说”批判精神的丧失和启蒙意识的衰落.  相似文献   
989.
990.
纵观近百年来女性文学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围绕自传性文体和纯粹女性个人化话语这两个主要特征,作家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实践,使作品的叙事风格展现出纷呈多彩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