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94篇 |
教育与普及 | 12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68篇 |
综合类 | 39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231篇 |
2013年 | 246篇 |
2012年 | 257篇 |
2011年 | 349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311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48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204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76篇 |
2002年 | 187篇 |
2001年 | 197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是现代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电影也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近百年来,它们互生互长,共同繁荣,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2.
陈定家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30(2):8-9
余光中说:“中西文学浩如烟海,任取一端,即穷毕生精力,也不过略窥梗概而已。”(郁龙余《中西文化之异同》)特别是在这个新知识爆炸式激增而古文明雪崩式坍塌的时代,专业化的利刃早已将貌似完整的文化体系肢解得面目全非,以致“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这些曾经具有讥讽意义的词语,如今竟戏剧性地变成了经济而有效的“治学方法”。为此,面对“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这样一个宏大的论题虽难免心虚却并不怯阵,管窥一番又何妨!如果能成为真切触及“对象”的“盲人”,那岂不比做一个“睁眼瞎”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谢眺与李白研究》一书的编者作者们,基于对李白诗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小谢”的误释,大做李白与谢眺关系如何如何的文章。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其错误:1从李白作品所涉谢眺者看,没有一首是李白以谢眺自拟;2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他也绝不会以谢眺自拟;3从李白的行文习惯看,他从不以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更不以之谕指叔侄关系;4从诗的内容看,“小谢”应指“大谢(灵运)”之族弟谢惠连,李白用之指叔父李云之弟李华。结论:李白当时在宣州谢眺楼所饯者有李云及族弟李华,此二人均为李白叔父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讨论了本世纪英美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通过归纳与分析,文章认为本世纪英美文学创作在继承发展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传统的同时,在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不同于以前传统的特色.文章从文学主题、形式、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流派等几方面论述了本世纪英美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郑春元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3)
怪异文学顶峰——《聊斋志异》,以卓绝的幻化艺术,将数百生气活泼的花妖鬼狐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新异美,真切美,厚蕴美。 相似文献
17.
表面流派纷呈、思潮迭涌的西方现当代文学批评,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就是文学批评从全神贯注于研究作者,到绝对关心本文,近年来又明显地转向读者研究。这一由作者到本文,再到读者研究重心的转变以及对作者、本文、读者三者关系的重视,构成了现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的基本走向。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历来无足轻重的读者及其阅读活动被抬到了决定作品存在价值的地位,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与作者的地位一样重要。对读者的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初的英美批评界。当时已有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读者及其阅读过程进行研究,随后是法语批评界… 相似文献
18.
19.
何清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4):57-59
文学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活动.它的审美特征就蕴藉在不同于日常和科学用语的话语体系中.文学话语以言约旨远、含蓄凝练,模糊朦胧、含混多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为主要特征,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一边是严谨儒雅而不失幽默的科学大家,一边是感性细腻又充满智慧的著名女作家;一方是现代科学的实践者,另一方是人文精神的代言人。当科学和文学坐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9月16日下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士裴钢和著名作家王安忆以"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为题,和300多名自发前来的听众一起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对话。科学"侵犯"了艺术吗? 对话的最初,王安忆认为对于这样一个话题,自己是以弱势面对强势。善于运用科学数据说话的裴钢紧接着就对现场观众作了一个调查:有科学背景的观众占30%,人文背景的更多一些,两者都不是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