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篇
  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9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恋的诗作很有特色,它们是青年男女心声的自然流露和倾吐,或是爱情既得的欢歌,或是爱情压抑的悲鸣.在<诗经>时代,礼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表现在对待男女婚恋上其禁锢人性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从描写男女爱情及婚姻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情与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  相似文献   
32.
邓晓洁 《科技资讯》2008,(33):215-215
本文通过对神话理论演化的历史以及本质进行阐述分析,并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其在象征意象、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上与伊甸园神话的密切联系,探索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潜存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33.
对照《吴宓自编年谱》和《吴宓日记》,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个文本中,吴宓对自己婚恋生活的叙述有较大出入。这些“出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使物件 到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吴宓的情感真实--这些“真实”是我们面对吴宓时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34.
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人文社科领域内的“空间转向”和小说叙事研究的“空间叙事”的概念及其关系,并对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应以空间的叙事功能为核心问题,还可进行一些空间叙事的形态、视点、节奏等外围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些都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5.
18世纪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具有鲜明的讽刺艺术。作家通过对小人国的书法、大人国的散文风格、飞岛国的构词法和慧驷国的语言的描写,对18世纪英国语言学方面的缺陷进行讽刺;通过转换叙事视角的方法,对英国的立法者、议员、大臣、教士、法官、军官等进行讽刺;通过对数字和比例进行夸张性描写,对人的自负、傲慢、渺小、卑鄙等人性的缺陷与污点进行讽刺。  相似文献   
36.
试论《干校六记》的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干校六记》一书的表现手法,可概括为精巧的白描、精致的叙事和精彩的议论。  相似文献   
37.
以“感伤”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伤美的不能长终,感伤梦的不能永恒;长恨美好存在的毁灭,长恨破坏美的外在力量,从而抒发作者红颜薄命与历史无情的深沉慨叹。而这样一个主题的确立,更适合于这篇长叙事诗伸缩自如,异彩纷呈,变化灵活的歌行体艺术结构。其感伤的内容和对象的情感化、写意化处理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潜势,召唤后世文人对它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这便是“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38.
叙事方式中的创作主体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叙事理论和阅读习惯中,创作主体姿态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实际上,它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小说文体成立、价值取向和人文品格的决定因素。在叙事方式中,主体姿态会从主体视角、时空构置和叙述口吻等途径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9.
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楷模,邓颖超关注着与妇女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婚恋观上,她主张妇女要敢于和旧的婚姻制度抗争,实现婚恋自主和婚恋自由;对于关系“终身幸福”的婚恋,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谨慎的态度;她的婚恋观引导我们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相似文献   
40.
叙事医学为人文学科介入医学提供了一种构建性的方案,然而,尽管叙事医学在我国越来越受欢迎,但依然需要对它做出一些批判性反思。叙事医学旨在消除医患鸿沟的理念值得支持,但需要对其认识论局限、实践困境及其差异性主张中的普遍主义特征加以反思和批判,尤其需要考虑其西方城邦理想下的叙事模式与中国的文化差异,避免形成简单化的理论照搬与实践应用,从而限定叙事医学的适用条件,在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的基础上,发展适应不同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叙事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