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南婚俗     
刘利 《河南科技》2004,(12):45-45
婚俗包括夜找情人槟榔定情,挂箭定亲.砍蛋迎亲等过程。民歌《夜游找情人》《咬破槟榔两口吞》等描绘了黎族特异的恋爱习俗:夜幕降临时,小伙子便到姑娘的“隆闰”前吹响口弓,鼻笛,唱起情歌:女的若有意便在屋里与小伙子应和。一里一外.一唱一答,交上朋友后便互赠槟榔。  相似文献   
42.
肯尼亚:新婚夜长者床下指导肯尼亚斯瓦希里族女性结婚时要经历繁琐的婚礼程序,以便"使新娘显得更美,双方的感觉也更热烈"。在出嫁的前几天,女孩的家人要用椰子油为其擦拭全身,并用檀香木使女孩全身充满檀香味,随后,妇女们用小树枝蘸拭散沫花染剂,在女孩的  相似文献   
43.
依照婚前礼俗、嫁娶仪式、婚后礼俗三项指标将山西分为四个婚俗区。由于山西省南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加之山西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及行政区划的影响,导致其境内的婚俗在地域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4.
文章遴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婚俗习惯与法律调整现实,以新中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为时代背景,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部分婚俗习惯得以在法律中留存的理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少数民族婚姻立法的发展与走向是法学思维理性反思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5.
山东民俗和方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与民俗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地域与居民。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离不开特定的方言词汇,大量的方言现象和民俗事象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就方言与民俗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一般来说,民俗是第一性的,即先产生某种民俗然后方有表现这种民俗的方言词汇。“因民俗而生成的方言,主要是从民俗形态、民俗事象、民俗要素来追溯方言的民俗语源。”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具体到各个地区的方言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民俗现象,体现了某一地区的民俗特点。它与民俗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同时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方言对民俗发生和流布具有了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6.
石冲岭是一个外来村,由于思想的束缚及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其婚俗发展至今具有十分浓郁的个性色彩。本文主要从一些特色上的细节分析石冲岭的婚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7.
雷州半岛传统婚俗雷歌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俗雷歌是反映粤西雷州半岛传统婚俗的一面镜子,它描绘了雷州各种不同的传统婚姻形态和丰富多彩的婚嫁仪节:在婚姻形态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约束和两情相悦、自由浪漫的恋爱婚姻并存;在婚嫁仪节上,既闪现着儒家礼仪的厚重,又极具地方乡土特色,体现了雷州普遍性的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48.
东北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到了近代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和形态。特别是清末民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新式婚姻仪礼。试从特征、形态以及新旧婚姻仪礼等方面考察近代东北地区婚俗的变化和发展,并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9.
清末民初婚俗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标准、媒介方式、婚姻礼仪的演变,以及婚姻法规的加强和离婚的增多。这对现代社会的婚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认真研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50.
“归”字在《诗经》中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表现了妇女出嫁、回娘家、被遣的几种生活状态。对“归”字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对《诗经》文本的不同解读。本文试以《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燕燕》和《豳风·七月》为例,对其中“归”字的几种约定俗成用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