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18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106篇 |
教育与普及 | 159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1篇 |
现状及发展 | 17篇 |
综合类 | 28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63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64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将结构分析的线弹性有限条法推广到大变形弹─—塑性板壳结构的分析;分析中考虑了几何和材料双重非线性,并开发了该分析法的C语言程序包。它与有限无法相比可大量节约计算机的内存和机时,并可望推广到材料的塑性成形分析过程。与解析法和有限元法相比,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2.
王伯运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应用热力学方法讨论了球面电磁波的熵函数,由于电磁波的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平衡态辐射过程,因此用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理论,运用吉布斯关系式,光压的数学表达式等重要关系,最终得出电磁波的辅射过程是一个嫡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3.
994.
张淳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1990,(2)
本文采用电像法研究和讨论了导体壳(表面电势为0的情形)内电荷在壳内任一点产生的电势和电场强度。分别分析计算了半球体、1/4球体、二球体的重合部分三种不同情形下的电势和电场强度。 相似文献
995.
尹邦信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1990,(1)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将有限条法用于复合材料多层扁壳和板的分析。针对不同的边界条件给出了基本函数,推导出了单元刚度矩阵和载荷列阵。文中给出了算例,并与解析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精度很高,用于复合材料板、壳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6.
圆柱壳的初始后屈曲及其对局部缺陷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初始后屈曲理论研究圆柱壳在轴区及侧压同时作用时后屈曲性态及其对 非对称周期性缺陷和局部“点坑”缺陷的敏感性.得到了临界载荷因子与缺陷大小的关 系曲线。结果表明,后屈曲对于非对称周期性缺陷敏感性高于对于局部“点坑”缺陷的 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7.
层合圆柱壳体表层矩形分层屈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能量法研究了对称铺层的闭合圆柱形层合壳体的表层矩形分层屈曲特性,分析了母层壳、子层壳的几何、物理参数同分层屈曲临界应变值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拉伸分层屈曲形成的机制及其层合圆柱壳体中面曲率对分层屈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轴对称的板和壳单元模拟换热器的管板-列管-壳体系统,计算管板中的应力分布,文中对几种板和壳单元方案的推导及其数值计算的比较作了简要说明.根据计算结果.建议选择3节点2×2高斯积分点的一维蜕化元.另一种是3节点3×1高斯积分点的平移与转角各自独立插值的一维单元,也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999.
伊犁阿希金矿产于陆相火山岩一次火山岩中,受火山机构控制.深部火山热液承继性自多次复活的环型断裂上升,通过降压-沸腾-爆破-角砾岩化,形成以角砾胶结型矿石为主的矿化角砾岩筒型矿床。矿床规模大,品位高,矿化集中,属火山-次火山低温热液矿化角砾岩筒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华北地台南缘金矿带的矿石铅和燕山期花岗岩岩石铅与太华群岩石铅极为相似,μ,ω和Th/U比值都较低,其中矿石铅为多阶段铅。矿石铅和花岗岩岩石铅在~(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位于上地幔和下地壳铅演化线之间,表明它们来自具低U和Th/U比值的深部源区(太华群)。所有矿床的矿石铅均可拟合成具不同斜率的二次等时线,这证明矿石铅是在不同时代从一个统一的源区(太华群)分离并沉淀成矿的,同时受到壳源铅的混染。这充分证明了成矿的多期性和复杂性以及成因的多重性,但仍以变质成因为主。本文还讨论了铅模式年龄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