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2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论述了胂酸-丁黄药,F203-TBP,F203-水杨羟肟酸,铜铁灵-苯甲羟肟醚等几组混合捕收剂在浮选黑钨和锡石细泥中的协同效果;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这些药剂在单独存在或共同存在或先后加药情况下,在黑钨和锡石表面的吸附量,研究协同效应的机埋,结果表明:协同效应的正、负与各个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可溶性、浓度比及加药顺序等因素有关;当混合捕收剂分子间形成复合半胶团时,就发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头孢唑啉钠分光光度法反相测定的机理,拓宽了三元配合物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药物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3.
羟乙基甲壳素是甲壳素的一种水溶性醚化产物,采用气固相制备方法可以得到水溶性好、醚化度高的羟乙基甲壳素.研究制备过程中影响产物水溶性的相关因素,得到制备良好水溶性的羟乙基甲壳素的较佳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24.
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头孢他美钠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头孢他美钠中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用HP-FFA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顶空进样法,FID检测器,以正丙醇为内标进行测定.乙醇、丙酮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00.0 mg.L-1(r=0.9992),1.0~600.0 mg.L-1(r=0.9994);乙醇、丙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98.8%;RSD分别为2.2%、2.3%(n=5).本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头孢他美钠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5.
为对文献[1]报道的ε-Zn(OH)2的溶度积值作更准确的测定,用溶解度法研究了Zn2+与羟基的配位作用,在25℃下测定了ε-Zn(OH)2在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μ=2).在所研究体系中揭示出存在Zn(OH)+,Zn(OH)20,Zn(OH)3-和Zn(OH)42-配离子.用图解法和松驰法计算出相应配离子的稳定常数相一致,结果为:β1=8.1×104,β2=6.3×1011,β3=3.9×1014,β4=1.2×1018.同时求出了更为准确的ε-Zn(OH)2的溶度积Ksp=10×10-17.  相似文献   
26.
羟甲基-双(二茂铁基)丙烷的合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二茂铁丙烷通过Vilsmeier反应得到了一元和二元的甲酰基-双(二茂铁)丙烷.并通过正交实验法获得了较好的产率(一元醛产率约70%~75%)和转化率(80%~86%).一元和二元的甲酰基-双(二茂铁)丙烷经KBH4/CH3CH2OH还原得到了两个新的化合物,即一元和二元的羟甲基-双(二茂铁)丙烷.  相似文献   
27.
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化学结构及反应过程的13C-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3C-NMR可以很好地解析采用传统工艺(碱-酸-碱工艺)合成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并可推测其发生的反应.结构分析表明:在保温反应开始阶段,尿素与甲醛之间的反应主要为加成反应,产物以一羟甲脲和二羟甲脲为主,并有少量三羟甲脲生成;三聚氰胺与甲醛的加成反应产物为一羟甲基三聚氰胺和二羟甲基三聚羟胺;缩聚反应已经发生,一羟甲脲,一羟甲基三聚氰胺,一羟甲脲与一羟甲基三聚氰胺间的缩聚反应已经开始,分子间以醚键和次甲基键连接为主.保温反应结束直到整个反应结束,缩聚反应为主要反应类型,三聚氯胺改性脲醛树脂中存在着3种反应体系:尿素甲醛的反应体系、三聚氰胺甲醛反应体系和三聚氯铵尿素甲醛共缩合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国产头孢吡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用142例18~65岁的病人,可评价疗效病例13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国产头孢吡肟)70例和对照组(进口头孢吡肟)69例.呼吸系统感染采用国产和进口头孢吡肟,均为2g.而泌尿系统感染采用国产和进口头孢吡肟为每次1g,分别加入50~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日2次静点,疗程均为7~14d.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50%和41%,有效率分别为93%和91%,细菌阳性率分别为89%与8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9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与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头孢吡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与进口头孢吡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9.
不同胺模板剂合成有孔硫化锌纳米空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二胺、1,3-丙二胺、丁胺和β-羟乙基乙二胺等不同胺为模板剂,它们与CS2反应生成的H2S为硫源,在50℃与ZnSO4搅拌反应20min制备了有孔的ZnS纳米空球.用SEM和TEM表征了有孔ZnS纳米空球的形貌、粒子大小为100~850 nm以及孔的大小为150~600 nm,XRD和HRTEM阐明了其为β型立方晶系,并由2~5 nm的ZnS纳米晶构成,UV-vis最大吸收峰蓝移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量子尺寸效应.胺模板剂的两个氨基有利于与Zn2 作用而形成均匀、相对光滑的有孔ZnS纳米空球,引入羟乙基则不利,提出了由H2S冲出形成孔的合理机理.  相似文献   
30.
Bacterium strain PJ3,isolated from wastewater and identified as Arthrobacter sp. bacterium based on its 16S rDNA gene,could use carbazole as the sole carbon,nitrogen and energy source. The genomic library of strain PJ3 was constructed and a positive clone JM109(pUCW402) was screened out for the expression of dioxygenase by the ability to form yellow ring-fission product. A 2,3-dihydroxybiphenyl dioxygenase(23DHBD) gene of 933 bp was found in the 3360 bp exogenous fragment of pUCW402 by GenSCAN software and BLAST analysi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23DHBD from strain PJ3 formed a deep branch separate from a cluster containing most known 23DHBD in GenBank. Southern hybridization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23DHBD gene was from the genomic DNA of Arthrobacter sp. PJ3. In order to test the gene function,recombinant bacterium BL21(pETW-8) was constructed to express 23DHBD. The expression level in BL21(pETW-8) was highest compared with the recombinant bacteria JM109(pUCW402) and strain PJ3. We observed that 23DHBD was not absolute specific. The enzyme activity was higher with 2,3-dihydroxybiphenyl as a substrate than with catechol. The substrate specificity assay suggested that 23DHBD was essential for cleavage of bi-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during the course of aromatic compound biodegradation in Arthrobacter sp. strain PJ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