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0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49篇 |
教育与普及 | 25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81篇 |
现状及发展 | 12篇 |
综合类 | 17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42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28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192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贵晨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1):42-47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972.
王瑾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本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历时性与共时性出发,对中国古代童谣的概念范畴作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与界定,并对其的发展进行了纵向的追溯与横向的审视。文章在对中国古代童谣的内容、形式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与归纳后,充分肯定了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一颗明珠的童谣给予后来者的较大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同时文章对我国古代部分童谣依附政治,宣扬迷信,用词艰涩,不讲用韵等远离儿童本性表现的原因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73.
白树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
安徽古代化学渊源流长,地位重要。汉代刘安、桓谭、左慈,明末清初的方以智等在有关炼丹著作中,对丹砂化汞、金属置换及铅丹、硝酸、硫酸、甘汞等的炼制都有重要记载。本文在述及历史发展的同时,应用现代化学知识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974.
胡雪冈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5):2-9
“象外”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包含着审美意识素朴的辩证思想,并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象外”说的来龙去脉及其审美特征,将有助于认识我国古代文论的某些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975.
976.
李颖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5):54-55
1492年10月12日,航海家哥伦布,历时71天发现了“新大陆”——美洲,遮已早诚定论。但是在哥伦布之前,中国古代是否有人已先期到过美洲?这是个古老而又令人、特别是中国人,倍感必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7.
978.
苏轼是十一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他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他的文人画论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文士画,士人画,是北宋中期兴起的一个新的画派,主要成员有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文人画是与院体面、工匠面对立的。当时的院体面、工匠画流于追求形似,注重工笔描绘,风格繁富艳丽,宣扬“重人伦、成教化”的绘画功能。苏轼对此深为不满,于是大力提倡文人画,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绘画理论,成为文人画的号角。 一、功能论 苏轼倡导的绘画功能在于自适其意。 苏轼认为,绘画的目的只能是自适其意,而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功利目的。他在《书朱象先画后》一文中说: 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 这就突破了儒家教化思想的束缚,摆脱了绘画的功利性。苏轼的看法虽仍显片面,但其中进步的成分还是主要的。因为创作不为求名,不为求利,而仅仅为了表现自我,为了自适其意,这就使作画者精神放松,对画能够全神贯注.这样画出来的画才不会失之做作,失之雕饰。只有为自适而作画,才会使 相似文献
980.
关于《史记》下限,研究众说不一。一部大书不可能按原始创作计划到某一时间嗄然而止,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天汉说较其他诸说更为可信。本不仅出崔适、梁玉绳失察之处,而且用六条确凿理由力证天汉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