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is a novel and recently developed system that has signifi- cance for genetic studies and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However, the mechanisms of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and DNA uptake, are not thorough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d the effect of the general stress response regulator RpoS, which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E. coli transformation, on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rformed in an "open system". We find that RpoS is required for natural transformation but not to 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 and RpoS mainly affect trans- formation in the liquid culture prior to plating. In the liquid culture, RpoS over-expression promotes natural transfor- mation in early exponential phase and static incubation accumulates RpoS and promotes transformation to a limited exten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RpoS function on natur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42.
息肉图像的分割在临床医疗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是就目前的研究和应用需求来看,准确的息肉分割仍然是一项挑战. 针对内窥镜息肉图像中出现的息肉与黏膜边界不清晰、息肉的大小和形状差异较大等影响分割质量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改进的息肉图像分割算法(SBF-Net). 首先,在U-Net架构上引入了边界特征加强模块(BFEM),考虑到息肉边界和内部区域的关键线索,该模块利用编码器高层特征生成额外的边界补充信息,在解码器阶段进行融合,提升模型处理边界特征的能力. 其次,该模型的解码器(GFBD)采用了从上至下逐步融合特征的方式,将编码器阶段的输出特征经过局部加强(LE)模块之后再逐步融合边界特征,这种多尺度特征融合方式有效缓解了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语义差距问题. 最后,在后处理阶段采用测试时数据增强(TTA)来进一步对分割结果进行细化. 该模型在CVC-300、CVC-ClinicDB、Kvasir-SEG、CVC-ColonDB和ETIS-LaribPolypDB等5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文所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并在内窥镜息肉图像上表现出更好的分割性能和更强的稳定性,为息肉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43.
对后期死亡鸡胚的卵黄囊和肝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通过化生试验进行初步鉴定,在15枚死胚中,大肠运往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检出率为33.3%,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检出率为40%。  相似文献   
44.
洪洁 《世界科学》2013,(4):29-3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大肠癌新发逾百万,每年因大肠癌死亡的人数高达50万人次。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西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一项针对上海市居民的调查显示,大肠癌已经成为居民死亡原因的前  相似文献   
45.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颇多,高频电凝电切术因其简便、安全、痛苦少、适用范围广而成为基层医院首选的治疗方法.作者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胃肠息肉患者作高频电凝电切术配合康复新液治疗32例,术后有效率100%,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构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片段与肠黏膜佐剂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融合基因克隆载体,为进一步研究EHEC O157:H7重组疫苗奠定了基础.方法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EHEC O157:H7基因组中扩增Intimin C300的编码基因,从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基因组中扩增LTB的编码基因,分别构建克隆载体pUC18-C300和pUC18-LTB,采用酶切位点相连技术,构建pUC19-C300-LTB克隆载体,并测序.结果从EHEC O157:H7基因组中扩增出了900 bp的目的片段,从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基因组扩增出了275 bp的目的片段,分别插入载体pUC18和pUC19,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目的序列一致.结论克隆出EHEC O157:H7的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片段与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基因,并成功构建融合基因克隆载体,测序正确.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趋势。方法:应用VITET-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种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阿莫西林/棒酸、庆大霉素、头孢类、氨曲南耐药率分别为75%、75%、20%、70%、55%、50%、13%,而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头孢他啶(7.22%)和头孢吡肟(11.86%)较为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其全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对阿米卡星敏感,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其它菌耐药率都超过14%。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医院检验科应加强细菌感染控制和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9.
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5年制定的标准方法,筛选产超广普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宁夏地区以上2种细菌产ESBLs的耐药情况进行了检测.发现63株大肠埃希菌和4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45株为产ESBLs菌,总阳性率为43.27%,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分别为53.97%(34株)和26.83%(11株).45株产ESBLs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76.47%,而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实验证明,宁夏地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严重,应限制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3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从目前耐药性监测来看,美罗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菌严重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切除结肠大息肉的临床价值,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使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CF-VL电子结肠镜及PSD-20型高频电发生仪,以及J-IU高频电烧灼器装置、圈套器、钛夹、钛夹置放器,在电子结肠镜下摘除息肉。结果:共切除结肠大息肉28例,其中息肉单发者10例,多发者18例。直径在2.0cm~2.5cm16例,直径在2.6~3.5cm8例,直径在3.6~4.1cm4例,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腺瘤,无癌变现象。结论:使用该方法切除结肠大息肉,简单、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