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8篇 |
教育与普及 | 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1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三角经济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2008年GDP为53952.91亿元人民币,合7877.1249亿美元。 相似文献
32.
“两岸四地”又称“中华经济圈”,是指在中国版图范围内,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在内的经济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澳门一直是祖国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和对外投资目的地,港澳对祖国内地经济的起飞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祖国内地作为香港经济的腹地,为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3.
真木实彦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3):59-64
20世纪后期是亚洲工业化第一阶段,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外国资本纷纷投入中国市场,中国国内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对形成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圈,进入亚洲工业化第二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4.
构建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通过德尔菲法进行指标权重设计,采用标准化处理、同化处理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指数化处理,最后根据不同城市指标综合得分情况评价该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竞争潜力。 相似文献
35.
以北极航线经济圈相关国家的双边货物贸易为依据,确定其经贸合作网络,基于非对称QRE模型,将对支付敏感的非对称性作为关键影响变量纳入到北极航线经济圈的经贸合作博弈中来,深入分析自我对支付的敏感度、关于他国对支付敏感度的信念、初始合作者比例、邻居国家的奖励、国际舆论的社会压力对合作的影响,得出了对支付敏感的非对称性制约了北极航线经济圈经贸合作的结论,并讨论了促进北极航线经济圈经贸合作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6.
37.
38.
合肥经济圈整体土地面积约为3.86万平方公里,包括合肥、淮南、六安三市及桐城市。本文基于合肥城市经济圈的实际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39.
采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1994、2000、2006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了1994—2000年、2000—2006年不同海拔梯度(≤400m、400—800m、800—1200m和≥1200m)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400m以下区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的区域,1994—2000年,高海拔地区(400m以上区域)的耕地(旱地和水田)大量转化为林草地,而400m以下区域地势相对平坦的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大量转化为耕地;2000—2006年,耕地(旱地和水田)大量转化为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各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呈现波动特征,但就两个时段相同海拔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看,各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均是一个不断减小的过程,1994年以来全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经历了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通过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不同时段和不同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有助于理解后备资源短缺和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压力,对制定该区域合适的土地管理时空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研合著论文为媒介的创新网络是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视角.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知识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该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整体网络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小世界”特性;(2)知识创新网络从“单中心、低层次”发展为“多中心、多层次”,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创新极化效应显著,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均有提升;(3)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区域内创新联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部紧密、东部稀疏的格局. 相似文献